课题:《§14.2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第2课时总第11课时)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⒈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2、懂得法律和道德既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我们既要增强法治观念,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知识与能力]1.懂得法律与道德既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2.我们既要增强法制意识,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学习难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讨论交流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和道德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法律和道德像一对兄弟,它们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交流展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⒈道德的含义:(板书)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约束着人们最基本的行为,促使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在是与非、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荣誉与耻辱等方面作出选择和判断。学生阅读教材案例:该案例体现了在李某身上有一种什么美德?(拾金不昧的美德)学生阅读知识链接:社会公德的内容:助人为乐、扶贫帮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职业道德的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家庭美德的内容: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持家、邻里和睦。法律和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⒉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板书)区别道德法律表现形式不同:道德通常存在于人们的认识和社会舆论中,而且大多是不成文的。法律则是明确、严格和具体的,它通常表现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法令、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实现方式不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的约束和教育的力量,依靠人们的觉悟,来保证对它的遵守。法律也依靠公民的自觉维护和遵守,但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道德所约束的范围几乎涉及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行为,违反道德的思想和言行都会受到舆论的批评。法律只调整人们的行为,没有行为表现的思想活动不属于法律调整的范围。小结: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实现方式不同一般来说,在我国凡是违犯法律的行为(如小偷小摸),也都是违反道德的行为。而违反道德的行为(如随地吐痰),则不一定同时违犯法律。互动探究:⒊法律与道德的密切联系:(板书)联系具体表现:法律体现、维护道德法律的强制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道德促进法律的实施人们的道德水准提高了,不但自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而且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勇于同一切违法现象作斗争。道德弥补法律的不足道德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们的心灵,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学生阅读教材案例:对话:上述材料中,儿子拒绝赡养老人的行为,为什么会激起村里人的义愤?在法庭调解无效后为什么要依法进行判决?⑴老人一生操劳抚育了六个儿子,他用全部财力和满身残疾换来了儿子们的娶妻立业,但儿子们却拒绝赡养老父,这种行为违背了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是一种不道德行为。违背道德的恶劣行为,必将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激起村里人的义愤⑵当违背道德的恶劣行为触犯了国家的有关法律时,法律就会作出公正的裁决。法庭的判决既是对老人赡养问题的解决,也是对六个儿子的教育。由于六个儿子仍不思改正,法院理所当然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依照法律对他们进行严厉处罚。⒋法律与道德的密切联系给我们现代化建设有什么重要启示?(板书)⑴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⑵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能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⑶我们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⒌法律与道德的密切联系给我们青少年提出怎样的要求?(板书)我们既要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地守法、护法,又要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做一个好公民。课堂练习:⑴请结合本课知识,说明这个治国方略的依据是什么?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①法律体现并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