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国民革命一内容与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国民革命,指的是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其核心北伐战争,理解它关键就是要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学生已经学过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本节课的内容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教学的重点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用动态的方式逐一展示北伐军的作战方针、进军路线和重要战役地点等。二目标与分析1.目标:了解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2、分析:理解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就是要通过讲述、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用动态的方式逐一展示北伐军的作战方针、进军路线和重要战役地点等。说明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指导学生从敌我两个方面去分析其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引导学生结合史实用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思考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进而认识到,革命的领导权是关系成败的关键。其中关键是调动他们学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四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导入:教师出示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演材料: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成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如果没有好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所以,今天在这里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提出问题孙中山的这段话,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教师总结指出: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一生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在他的努力下,1924―1927年,中国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讲授新课问题一:黄埔军校的建立【设计意图:使同学们了解掌握黄埔军校建立原因、时间地点、建校的意义等。】师生活动:以问答的方式来学习。问题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明确: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大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主张。这样,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随后,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问题2:国民革命运动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它的进行需要以武装力量为基础,而这些武装力量又是如何培养来的呢?黄埔军校的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明确①前提: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②时间地点:1924年5月创办,地点在广州黄埔岛;③目的:培养军事政治人才,挽救中国的危亡;④概况: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⑤作用和意义: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问题二:北伐战争【设计意图:明确北伐战争的目的、北伐的对象、主要战场和战役、失败的原因。】问题1:北伐的目的明确: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问题2:北伐的经过明确:北伐的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湖南、湖北。湖北战场的代表性战役是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之战(叶挺独立团);北伐胜利进军:①广东→湖南、湖北灭吴→江西灭孙→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入武汉→南京;②福建→浙江→上海;③1927年4月,又进攻张作霖的军队;这样,国民革命军从誓师北伐只用了半年时间到1926年底,已先后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两部主力,就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胜利大局已定。到1927年初,国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