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花葬志》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全文。2.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体会作者隐藏于文本深处的对于亡妻的悼念之情。教学重点:1.掌握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全文。2.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隐藏于文本深处的对于亡妻的悼念之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林则徐曾在嘉定归有光祠题一联: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对归有光在水利方面的贡献和经学方面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归有光以儒术成就功业。二、作者介绍归有光,明文学家。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曾任南京太仆寺丞,修世宗实录,著有《震川先生集》。其文善用简洁疏淡的笔墨,描写家人、朋友之间的日常琐事,言近旨远,充满感情。《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作极负盛名。黄宗羲推宗其为明文第一人。三、文体介绍1.志:记事的书或文章。2.葬志:为死者写的记事文章。四、朗读课文1.听范读,理顺字音。2.指读,纠正误读。3.自由朗读。4.分组齐读课文。五、理顺文章大意1.小组合作,参照注释,试译文章。2.交流难点,翻译全文。参考:寒花,妻子随嫁的婢女。在嘉靖的丁酉年的五月四日死的,埋葬在土山上。她服侍我而不能到老,这是命啊!寒花初来的时候,年纪仅10岁,垂着两个发髻,拖着深绿色的裙子。一天,天很寒冷,她点火煮熟了荸荠,削了满满瓦盆。我从外面回来,要取荸荠来吃,她端着荸荠离开,不给我吃。妻子魏孺人见了便取笑我们。妻子常常让她靠在小桌子旁边吃饭,她吃饭时,眼眶慢慢地翻动。妻子又指着她那样子对着我笑。回想当时的情景,转眼已经十年了。唉,真可悲呀!六、研读课文(一)解题:1.为人地事作志,多为著名的人地事。而本文作者归有光写的《寒花葬志》是为什么人做的志呢?明确:寒花是作者的婢女。2.在封建社会,婢女的地位是非常低贱的,作者为一个地位非常低贱的女仆作志,是什么原因呢?明确:非常喜爱这个女仆。主仆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超越于一般意义上的主仆关系。(二)语段研读1.课文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记述了亡者的身份、死亡时间、所葬之地。2.第二段写了寒花的几件事?明确:初来时的形貌、不让作者吃荸荠、吃饭时的神态3.从作者的记叙中,可以看出寒花是一个怎样的婢女?明确:活泼好动天真——寒花三事,表现人物各有侧重。小时衣着发式见其稚,不与主人食见其娇,吃饭“目眶冉冉动”见其憨。4.在写寒花的同时,也写了另外一个人,就是魏孺人,魏孺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从亡妻两笑,一笑丈夫而称许丫鬟,二笑丫鬟又伙同丈夫,形成对立。然而又见统一,亡妻未发一语,未投一足,未举一手,却于嘴角微动之间将个人性情与品格演绎得淋漓尽致,使人见其敦厚善良的性格、娴熟优雅的情致,实在是一位贤妻良主。七、体会情感1.寒花是作者妻子的婢女,按常理来说,寒花之死,作者夫人会比其更加悲痛,为什么文中没有写到其夫人如何,而只是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情怀呢?明确:其妻子当时已经离世四年。在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妻子和寒花主仆二人皆离自己而去,作者岂是单单悼念亡婢,而是由亡婢到亡妻,勾起了心头无限伤感!2.本文都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明确:(1)作者感伤婢女寒花的去世,为此写此文以示祭悼,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个婢女的喜爱怀念之情,使人深有红颜薄命之感。(2)对寒花的悼念是表,是明;对亡妻悼念是里,是暗。亡妻离世尚有妻之侍婢相伴聊以慰解悲情,但如今婢女亦去,再次勾起对亡妻的怀念,如今连个寄托也没有了,悲从心来。(3)联系作者人生经历,屡试不中,做官不达,发妻早亡,侍婢离世,人生多舛,不由得不发出“命也夫”“可悲也已”的感伤之叹!这感叹中实是深藏对亡人的缅怀,亦有对命运的悲叹。八、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板书设计:寒花葬志“悲”悼念婢女之悲思念亡妻之痛感慨身世之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