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唐诗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致内涵,学会运用名句。2、能够背诵、默写这四首诗歌。教学重点1、体会浪漫主义诗风与现实主义诗风的不同。2、理解《雁门太守行》的诗意,把握《观刈麦》的主旨,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教具:幻灯片,多媒体等。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目的要求:1.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2.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课文(1)朗读诗歌导入。(2)由李白的身世导入。二、学生齐读全诗。三、讲解诗歌:1.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2.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蓬莱文章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抽刀断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3.每组派一代表朗读,男女生轮流朗读。四、小结:六、作业:写写学习名句的作用运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意境再写一段话,来重新表达这个内容。教学后记:第二课时学习《望岳》一、导入。由背景导入。二、读读讲讲问问。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问: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造化”两句。三、总结。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学生自由发言。四、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第三课时学习《观刈麦》1、作者作品简介: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刈:收割。2.理解诗句,整体感知。3、分析梳理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4、写作特点(1)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