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2课时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次课上我们结束了第七章内容的学习,第七章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学习了两个大问题: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今天学习第八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八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问:你见过和谐号列车吗?你坐过这种列车吗?(设施先进,感觉舒适,心情愉悦。我们要把社会也建成和谐的社会,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心情舒畅,那该是多么惬意啊!)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1.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①“和谐社会”是一个在东西方文化中早已有的理念。1)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提出了“和”的概念,用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例如:《易传》提出了“太和”的观念;孔子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的观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里也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洪秀全提出要使人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和谐社会理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从古至今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受到了这种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也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比如,大家经常听到的“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已经成为挂在中国老百姓嘴边的格言和生活准则。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2)在西方文化中和谐观念也有深厚的思想根基。西方的和谐社会概念源于哲学。自古希腊以来,和谐思想源远流长,不同版本的和谐社会蓝图层出不穷。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第一个明确地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句著名的哲学格言:“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认为差异与对立是造成和谐的原因。在他看来,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和谐,万物“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可见,他主张的是一种“对立的和谐观”,即对立的事物产生和谐。从苏格拉底开始,“和谐”被引入社会领域和人学领域。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就认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正因为如此,在理想国内,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各部分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国家政权应该由中等阶层来掌握,这样能够很好的协调贫富两个阶层的利益,避免矛盾和冲突,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文艺复兴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这一著作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蔽,必须消灭它。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一文中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它必将为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对“和谐制”进行了长期的试验,并把这种试验称作为“新和谐公社”。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将资本主义称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