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A]学法指导课创意说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教学设计旨在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和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读诗三部曲: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韵。先通过一首学生熟悉的小诗示例,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读本诗。最后通过同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古诗让学生对学法进行实践,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步骤:一、看美国迪尼斯拍摄的《花木兰》动画片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历史上的花木兰是什么形象吗?你们是从哪里得知的?(学生畅所欲言,可能会是诸如读书、听豫剧、看电视连续剧、听大人讲故事之类)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在乐府民歌《木兰诗》中,去深入了解这个家喻户晓、千古流传的人物。鉴于同学们对花木兰有相当的了解,所以老师想借这节课告诉你们读诗歌的三部曲(板书)“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韵”,让你们自己来学读这首叙事诗。二、学法示例———《静夜思》1.学生齐背后,老师从字面上译一遍,告知学生这是读出了“诗意”。2.教师情感朗读一遍,并道出读时内心酝酿的感情,告诉学生这是读出了“诗情”。3.教师融情融景对诗意进行联想拓展并作一番赏析,告知学生这是读出了“诗韵”。三、组织学生按“三部曲”读诗1.读出诗意①听范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按“此诗讲述了一个故事”的格式说话。②自由译读———前后四人一组,边读边译全文,有疑处询问老师,并完成知识积累卡。知识积累卡一、通假字有:二、修辞举例1.写出所有互文句:2.其他修辞手法例举:三、文中数词虚用的有:我还知道以下成语中数词的用法,如同上例、、、(至少写四个)四、我难于理解的词句是:③再读全诗———以“我从文中..读出木兰是一个..的人”为格式说话。2.读出诗情①带着诗意自由揣摩诗情。②选读评析———选出一段文字朗读,说明读时心中蕴含的情感,或忧心忡忡,或思念无限,或豪气如牛,或柔情似水...3.读出诗韵①品析妙点———赏析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教师示例:“唧唧复唧唧”,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声衬静,更写出了木兰此时心情的沉重,渲染出一个女孩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②联想拓展———说出文字本身以外的情节。如:木兰独坐织机旁的神态、心理活动;出征途中爷娘对女儿的思念与担忧,老两口在家里的对话;木兰对爷娘的无限思念之情;征战沙场,夜间踯躅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木兰还乡在闺阁中梳妆的动作;木兰换上女儿装后伙伴们的神情、议论、回忆等等。③将意、情、韵融于一体朗读全诗。四、学法实践学生按“三部曲”自读《陌上桑》。不要求赏析全诗,只要求学习小组在通读的基础上选定其中一段按“三部曲”写一段析读文字,选代表发言。五、教师小结[教案设计B]对话课创意说明:这节课,我们让学生不停地变着花样、转换角色来说,让学生以不同人物的身份对“木兰”说话。在角色变换中多侧面、多角度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形象。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教学步骤:一、导入(听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同学们刚才听的这段豫剧中,是谁在说?对谁说?此番话主要想表明什么?如果直接正面与她说,该怎样说呢?现在我们不妨试试看,如何?(展示木兰戎装像、闺阁像各一张)咱们不仅要对她说,还要变换角色对她说。二、通读,同桌互讲故事,扫除阅读障碍,完成积累卡(如教学设计A)。三、对话1.首先请大家站在木兰自身的角度想想在不同的境况下,她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例如:当“我”见到军帖时,我对自己说:“木兰啊,阿爷年岁已高,弟弟年岁且幼,这可如何是好?不如我女扮男装,冒此一险替阿爷出征?就这么决定了,赶紧准备吧。唉,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2.请男、女生分别站在与木兰同时代的男性、女性的角度说话。你听到了木兰的传奇故事,你想对她说什么?(感知全文)3.请站在皇上的角度说话,从知道真相前后两个角度说(重点突出“万里赴戎机”段,揭示木兰的“忠”“勇”)。4.请站在爷娘的角度说话(重点突出一、二、五段,揭示木兰的“孝”)。5.请女生站在阿姊的角度说话(揭示木兰的“善”)。6.请男生站在阿弟的角度说话。7.请站在“伙伴”角度说话(回顾“万里赴戎机”一段,揭示木兰的“智”)。通过这样的说话过程展示,学生不仅能熟悉课文内容,更能明确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