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短文两篇》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预习检测默读,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1.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4.草色入帘青()5.鸿儒()6.白丁()7.无丝竹之乱耳()()8.调素琴()9.无案牍之劳形()()10.阅金经()二.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A、助词“的”B、代词C、动词,“往,到”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提前的标志A.何陋之有?()B.忘路之远近()C.渔人甚异之()D.具答之()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F.君之病在肌肤()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三.默读,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2.出淤泥而不染()3.香远益清()4.亭亭净植()5.濯清涟而不妖()()6.不可亵玩焉()7.陶后鲜有闻()8.同予者何人?()9.宜乎众矣()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5、文章的主旨句是6、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认识作者掌握常识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有《刘梦得文集》。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文本探究第一课时:《陋室铭》一、熟读文章,积累理解。1、读一读:①学生诵读铭文,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名、灵、馨、青、丁、经、形、亭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二、合作探究,诗句品析。1、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三、赏析拓展,互动释疑。1、赏析拓展: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第二课时《爱莲说》一、熟读文章,积累理解。1、读一读:①学生诵读课文,学生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蕃淤泥濯清涟妖蔓枝益亭亭净植亵玩焉②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蕃濯谓隐逸君子噫鲜宜乎者也二、合作探究,诗句品析。设置问题情景一: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三、借花喻人,归纳主题。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四、课外延伸:①背诵默写课文。②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附录原文: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教你赏析: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