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探究老翁捕虎送东阳马生序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心志坚毅的精神,理解成功所需要的条件。2、理解课文情节曲折的特点。3、继续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成功的条件,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课时安排:4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课外诵读三篇课文,借助工具书试着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和《老翁捕虎》。2、阅读配套的《同步阅读》中《成功的秘诀》部分文章。查阅积累有关成功的名人事迹和名言警句。3、教师查阅有关成功的名人事迹和名言警句。教学设想:本课的三篇课文中,《送东阳马生序》曾经入选为高中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其他两篇课文及《同步阅读》中的文章都比较浅显,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阅读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送东阳马生序》上,其他两篇课文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学习《同步阅读》教材,拓展学生的视野,也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时间安排为《送东阳马生序》两课时,其他两篇课文及《同步阅读》的内容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师导学,介绍课文作者,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在这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三篇课文,它们分别是《愚公移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山海经〉两篇》。这几篇课文时代不同,内容不同,文体不同,课文编者却把它们编在同一个单元中,同学们能否也当一回编辑,说说把它们编在一起的理由是什么?即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由讨论回答。教师引导明确: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课文表现的主旨相近,探讨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怎样对待理想,怎样才能成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与前几篇课文主旨相近的一篇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同学们谁能来解释一下这篇课文题目的意思?学生发言,教师也借此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教师明确:根据课文注释①可以看出,这里的东阳是马生即马君则的籍贯;称“马生”是因为马君则当时是太学生,所以这样称呼他。这里要注意的是“序”字,按现在通常的用法,“序”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介绍写作宗旨、经过或起介绍、评论作用的一种文章,可以称为书序或序言。本课题目中的“序”则是古代的另一种文体,是临别赠言的性质,也称赠序。赠序的“序”与书序的“序”名同而质不同,是不能混淆的。临别赠言可以写各种内容,那么本文写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第一遍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正确字音和句子的停顿。第二遍学生齐读,教师注意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和是否正确处理句子的停顿。教师对不足的地方加以纠正。三、学生质疑,理解文章内容。⒈学生分小组交流课前自学中遇到的字词难点,在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准备提出来请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解决或由老师帮助解决。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字句,由全班同学帮助解释、翻译;同学解决不了或不准确的由教师帮助解决。在本环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结合上下语境理解字句。⒊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难词句解释:①无从致书以观无从:没办法。以: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可以译为“来”。②手自笔录手自:亲手。笔:用笔。③余因得遍观群书因:因此。得:能够。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与游:跟(我)交往。这里省略了“与”的宾语。⑤俯身倾耳以请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⑥四支僵劲不能动劲:僵硬。⑦腰白玉之环腰:这里指腰上挂着。作动词用。⑧以中有足乐者以中:以此之中。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大致。⑩犹幸预君子之列犹幸:犹且有幸。四、学生分组翻译课文,全班学生和教师帮助纠正不准确之处。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词语翻译要准确,省略句要将必要的内容补充进去,成分前置后置的句子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说明:学生常常自以为弄清楚课文了,但常常只是处于半知半解状态,有时是误将错误的理解当成正确,所以交流翻译是检查学生理解程度的很好办法。)五、讨论、整理本篇课文中“之”字的用法。本课的“阅读练习·探究”中要求“整理《老翁捕虎》和《送东阳马生序》两文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老师已经将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