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愁”的词。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说明: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表达效果及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如词的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见到欢愉喜善的作品,即使有也不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那些使人深受感染的作品往往都是愁思穷苦之词。中国古代诗人也好将“愁”字入诗,在中国古诗词中含有“愁”字的诗词不胜枚举,如“愁如塞月恨边云”,“百年愁里过”,“吴山点点愁”“无愁不到心”,“新月与烟愁”,“明日黄花蝶也愁”,几乎无处不可用“愁”。文人可能是多愁的,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具有愁思,也善以愁入诗。因此,借助本文也可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文学中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2.难点:理解词中“愁”之外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说明: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词重感情,词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通过诵读,引发出独特的想象,进而产生个性化的审美,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对于词中的“愁”,学生通过诵读是能够理解到的,但“愁”之外欧阳修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及积极的人生追求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除了文本的理解之外,还引入了冯延巳的《采桑子》进行对比,以凸显欧阳修的积极的人生追求。【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籍jí濛méng笙shēng栊lóng2、组织学生集合智慧,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词中的西湖美景。(“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双燕归来细雨中”)四、课文简析1、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译:群花开放的时间已经过去,春光渐逝,却更见西湖佳处——(放眼望去)满地散乱的落花,漫空飞舞的柳絮,(近处)栏杆旁,低垂的柳条终日柔软地随风飘舞。写眼前的实景,春光在不断消逝,用「尽日」二字,景中极写悄然无声,清冷空寂的画面。2、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译:悠扬的笙管乐歌消失已尽,湖上的游客都离开了,顿时觉得春景一空。写意中的虛景,想象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解除了世俗的纷扰,固然是宁静畅适、顿觉轻快。但世务脱去,又仿佛若有所失,不免空虛,似乎矛盾。所以谭献《词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