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多收了三五斗【学习目标】1、学习并体会运用人物对话展示人物性格和塑造农民群体形象的手法。2、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3、品味小说鲜明的对照手法及其效果。【学习重点】1、学习并体会运用人物对话展示人物性格和塑造农民群体形象的手法。2、品味小说鲜明的对照手法及其效果。【学习难点】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多收了三五斗”是指稻农丰收,多收了三五斗稻米,但没有卖个好价钱,反而赔的更惨了。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多方面写出了“多收了三五斗”是农民只能更加不幸与无奈的原因,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掺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2.走近作者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隔膜》,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倪焕之》等。【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埠()头作gěng()粜()米沽()酒呷()酒斛()子占bǔ()拗()不过松xiè()捻()着懊()丧踌chú()2、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1)、“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一个人呷了一口酒,幽幽地提出疑问。(2)、“退了租逃荒去吧。我看逃荒的倒是蛮写意的。”(3)、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4)、哪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往年更坏的课兆!【合作探究】3、小说从开始到结尾旧毡帽朋友们的心理发展变化经历了哪些过程?结合文中的语言分析。4、本文的对话语言描写精彩,试结合具体描写加以分析。5、小说的对照手法运用的炉火纯青。有人物的语言对照、表情对照、心理对照,还有场面对照。请找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6、本文中的人物与我们常见的小说人物不一样,不是写某个或某几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写了一群没名没姓的“旧毡帽朋友”。如果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故事,与现在这种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谈谈你的看法。7、“多收了三五斗”本来是好事,好事为什么会变成了坏事,农民为什么会遭遇到如此的不幸,其背后隐藏着的究竟是什么问题?【反馈练习】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着乡村出来的敞口船。(2)、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下来了。(3)、“什么!”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了三四个。(4)、酱赤的脸受着太阳光又加上酒力,个个难看不过,像就会有()的血从皮肤里迸出来似的。【教学反思】《多收了三五斗》答案1、bù梗tiàogūxiāhú卜niù懈niǎnào躇2、(1)这里是意味深长的意思(2)江浙方言,舒服,开心(3)找麻烦、捣乱的意思(4)这里是苗头的意思3、希望—失望—愤懑—产生反抗意识;希望: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失望:“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惊呆了。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愤懑:你端起酒碗来说几句,我放下筷子来接几声,中听的,喊声“对”,不中听,骂一顿:大家觉得正需要这样的发泄。反抗意识:“今年春天,丰桥地方不是闹过抢米么?”“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4、船上会饮时的对话:先是大家探索今后的出路,结果因“路路断绝”而一时“沉默”,后来议论“白当差”“抢米”。这些对话表现了农民们由失望到愤激,由愤激到产生反抗意识的心理发展过程。对话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心理特征,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5、示例:议论米价时,农民们用“差不多是哀求的语气”,米行先生却是“冷笑”、“斥责”、“厌烦”,对照中充分表现出农民们的朴实善良,米行先生的骄横霸道。6、小说中“旧毡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