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下《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2、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形式的统一。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力和欣赏能力。二、教学理念:语文的特点在于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除了教给你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你的语文素养。它会给你启迪,给你智慧,陶冶你的情操,让你感受到美。《安塞腰鼓》是一篇美文,尤利于朗读与欣赏,学习这一课,我想主要通过这一点,让学生理解安塞腰鼓所表现的对于冲破束缚与阻碍的渴望,对于生命和力量的歌颂。三、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安塞腰鼓的录像,要求学生欣赏后,说出自己的感受,作出描述。要求学生各抒已见,只要有感受就应作出肯定。点出刚才欣赏的就是将要学习的《安塞腰鼓》。(板书课题)1、老师范读课文⑴要求学生作出评价。这一课节奏感强,感情充沛,让人感到淋漓尽致,学生一般会从这些方面评价,提示学生朗读时注意节奏与感情。⑵鼓励学生再次说出对安塞腰鼓的认识,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如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a、安塞腰鼓节奏感强、激烈、疯狂。b安塞腰鼓震撼人的心灵,是惊心动魄的搏击。c、安塞腰鼓挣脱一切的羁绊与束缚,是一种原始力量的澎湃。d、安塞腰鼓是生命的激昂与渲泄。……2、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大声的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的力量和气势)(三)重点研读:1、学生齐读课文,谈谈是怎样表现安塞腰鼓以上特点的。学生思考后,可让其四人一组讨论,也许有的同学看到这个题目会无从谈起,可引导他们从句式特点和修辞上考虑,并举例说明。最后师生共同明确:①运用短句如:“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表现出生命力量的不可遏止。“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表现出生命、力量的激荡人心,热情奔放。②反复如:“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反复,表现出强烈的赞叹;“使人想起”的反复,引发读者联想与想象。提示学生明白:反复,强调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应理解课文意思的递进,感情的步步深入。③排比如三个“使人想起……”句;三个“愈捶愈烈……”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提示学生理解:段内、段与段间的排比,使句子更有气势,更能表现出生命的激荡与力量的磅礴。要学生仿照最后一个排比句造句,提示:注意句式、修辞。教师小结;要求学生理解,文中运用短句排比、反复,这些形式上的追求,与作者所要歌颂的生命、力量相契合。2、要求分组轮读,注意衔接紧密,起迄紧凑,读出气势。(四)合作探究1、让学生找出自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用“我认为……写得好,因为……”句式来回答。(要求先进行小组交流)2、让学生找出难理解的句子,共同讨论解决。(可先小组内各自提出疑问讨论交流,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重点难句分析:⑴、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提示学生理解“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⑵、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拿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力量。(提示: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⑶、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⑷、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鸡啼的用意何在?)(五)课堂小结课文到底想通过安塞腰鼓来表现什么?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师生共同明确(可有多种理解):1、表现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2、表现国贫困、压抑,而想冲破一切束缚、羁绊的强烈渴望。3、表现生命的美。4、表现一种应有的生活方式,应痛快淋漓,不计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六)拓展延伸:如此的安塞腰鼓,如此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面对贫困闭塞的黄土高原,作者却有如此的赞美,你怎样理解?学生自由发言,还可引导学生了解现在国家正开发建设西部,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