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2.能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能清晰流利地复述故事。3.欣赏文章中关于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且进行仿写。4.体会探险队员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依据教学目标1、2、4点制定教学重点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探险队员高度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刘连满同志的自我牺牲精神。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能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极力渲染恶劣自然环境的用意,以及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目的。能够在作文中尝试相似的技巧运用。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带入情境。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登上地球之巅》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二、初读文本1、字词注音、字义。缭绕不散冰镐峰巅镶有钢爪颤抖砭骨履践崔巍崎岖滞留窒息朦胧轮廓匍匐头昏眼花腰酸背痛齐心协力养精蓄锐勇往直前斩钉截铁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三、研读文本1、全文结构:拿出俯视这种文章的气势来,不要被它吓倒!要运筹帷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四人行:问题1:找找他们的“武器装备”(出示图片,解释“冰镐”等)冰镐、氧气筒、结组绳、防寒睡袋、铅笔、笔记本、电影摄影机、高山靴等。问题2:第三段中的“一两一两”,第六段中的“一寸一寸”“爬了四次,跌落四次”,第八段中的“5个多小时”“三米”“长达三个小时”等,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去掉行不行?问题3:他们遇到了些什么困难?(一个过渡句)山路险峻、天气严寒、缺乏氧气、身体虚弱、黑夜登山、高山反应三人行:问题1: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困难,一个转折点。(氧气用完了)问题2:他们退缩了吗?一人留:问题1:四人中给同学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谁?问题2:认真看14、15两个自然段,假设你就是刘连满同志,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一段内心独白。(表现出内心的挣扎,生存或是死亡)四、品读文本问题1:同学们觉得是什么在支撑着探险队员勇往直前呢?12段“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刘连满同志的信“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艰巨任务”问题2:同学们觉得除了祖国和民族这个强大的信念外,探险队员还具备了一些怎样的个人品质才使得他们顺利的登上了地球之巅?(体会22段中“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想想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五、拓展文本问题1:在原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中的叙述美和逻辑美。六、布置作业1、抄写字词,两遍。2、以(我心中的英雄;我看团队合作;我最想征服的)为话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