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一童年的朋友教学目标:1.用生动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述外祖母的形象。2.感受外祖母的人格魅力,理解文章中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3.掌握人物的描写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1.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技巧。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周华健《朋友》的歌词导入课文。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本课的资料: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苏联著名作家。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其他著作有散文诗《鹰之歌》、《海燕》,长篇小说《母亲》等。二、初读课文,合作点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互相解决字词问题,老师做检测。1.判断读音的正误。噗噗地响【pū】果脯【pǔ】一绺【lǚ】头发惩【chěng】罚面颊【xiá】嗅【xiù】东西皱【zòu】纹裤兜【dōu】鬃【zōng】毛辩【biàn】子诅【jǔ】咒【zhòu】颤【zhàn】动2.解释词语。咕哝诅咒颤动皱纹五光十色老师提示:咕哝:小声说话。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后泛指咒骂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皱纹:物体表面上因收缩或揉弄而形成的一凸一凹的条纹。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样式繁多。3.合上课本,根据自己所读的内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外祖母的形象叙述模式:外祖母(文中的语句),因此,我认为外祖母是一个的人。例如:外祖母也许是生活的艰辛,她习惯于皱着眉头,爱自言自语的咕哝,她在梳头发时还诅咒自己的头发为马鬃。因此我认为外祖母是一个爱发牢骚但又有点幽默感的人。学生思考,交流,互评。老师总结:在孩子的眼里,外祖母肥胖、慈爱、温柔、纯朴、勤劳、坚强、乐观。她是“我”最珍贵,最知心的朋友。三、再读课文,精讲。导入:所以在全文中最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的就是文章最后一段,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同时思考:(一)作者把外祖母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同时文章的题目也是“童年的朋友”,这个题目合适吗?文章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两人的关系是朋友?请找出这样的话并说说你的理解。明确:1.说话的语气“温暖而柔和”。2.对于睡觉问题的处理——“不想睡就不睡好了”。(说明善解人意温柔的性格。)3.关于奶瓶的问题的处理——“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声点说”。(怕母亲知道这件事,却不是一味地袒护,也有善意的责备和批评之意)(二)在文章的中心句中,作者还说到:“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那么课文中那些地方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出了外祖母的爱心呢?明确:外祖母“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她微笑的时候……闪出一种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等正面描写以及“我”的心理感受等侧面描写,都能体现出外祖母对“我”的爱。四、总结拓展。五、作业:补充习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一童年的朋友主备人:邹金虎审核人:张逸红教学时间:2012年月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用生动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述外祖母的形象。2.感受外祖母的人格魅力,理解文章中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3.掌握人物的描写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1.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外祖母对“我”的影响以及体会优美的语言。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一、品味语言(一)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部分,并选择一至两句并批注。⑴学生朗读,作批注;⑵并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间交流,小组各成员轮流问,其它同学汇报学习的成果;⑶小组选出精彩的批注,上讲台作汇报;其它小组作评价⑷教师总结,重点强调比喻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和侧面烘托在文章中的运用。老师做重点语段的提示:1.头发: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批注:突出她的头发“多”“密”“长”“黑”“厚”的特点。2.声音:(1)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2)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批注: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在我的心目中,外祖母的每句话都像歌声那样动听,并且永远刻在我的心上。3、眼睛:(1)黑眼珠儿闪烁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