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二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根据该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的总的教学目的;以及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认识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2、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2)能力目标:c、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d、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说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字、词,课文的熟读,熟练背诵,体现出了根据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品味文章,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现了过程和方法的培养;通过感受作者对冬天的独有情致运用文字表达情意,体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3、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2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则是1.有感情的诵读文章,理清思路,揣摩词语,体悟作者对冬天的热爱之情。从而掌握《济南的冬天》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2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二、教学方法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2、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三、学法指导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教学设备:多媒体,符合教育学直观性原则课时安排:三课时四、教学程序(一)1、导入新课:对于北方的冬天,从图片和自己的想象上,是“寒冷”和“严峻”的。我们会联想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给人以一种“肃杀”的感觉。对于我们南方的人来说是感到惧怕的。可是在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却没有北方的那种寒冷,肃杀,给予我们的却是“温晴的天气”,可能许多人没有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