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内容社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惮、踱、棹、撺掇、凫水”等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文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理解文中关键句的深刻含义。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培养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文章所展现的淳朴善良无私的人性美。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童年是美好的,他历经时间的磨砺,却历久弥新。小时候你最喜欢做的是什么?(学生自由畅谈,由此引入课题)或者由歌曲《童年》导入。我们来看看鲁迅心中的美好童年是什么样子的。板书课题。二、作者介绍(因为学生对鲁迅比较熟悉,所以此内容可先由学生自己来介绍,师视其情况,可让其他生,或由师来补充。)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期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另有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三、背景介绍:《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扫除障碍(1)给加点字注音归省()行辈()惮()絮叨()怠慢()撺掇()凫水()潺()歌吹()蕴藻()家眷()皎洁()漂渺()纠葛()倘()若棹()松懈()舀()水踱()蹿()旺相()撮()颇()钳()好歹()篙()篷()癞()艇()(2)词语解释归省:回家看望父母。絮叨:翻来覆去地说。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五、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提示,文中写看社戏的是哪些段落?还写了哪些内容?根据这些区分,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三部分)(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板书速读第一部分,写了哪些事?突出哪一句?(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细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过程写得很详细,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可以再细分为几个层次?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吗?如“戏前风波”。(学生思考讨论之后交流)归纳板书:(此部分可由学生讨论后,学生分小组或学生自主到讲台板书相关内容,学生相互补充,尤其是第二部分内容较多,可以多一些发言与比较,最后选取最精答案。)第一部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看戏前的波折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在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第三部分:看戏后的余波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探究文本:课文第一部分(1——4小节):1、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2.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3“我”为什么称平桥村为乐土呢?“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A、得到优待。B、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C、许多小朋友伴我游戏。D、掘蚯蚓钓虾。E、一同去放牛。4.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三、研读课文文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来谈。结合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以“从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