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变幻多彩的地球(第五课时)》教案(汉语双语)、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敢说、想说到说好的愿望。扎扎实实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过程与方法:2、了解地球上海洋、沙漠、草原、高山等地貌特征造成了气候的不同。3、要做到按一定的顺序写,内容具体,语句通顺。5、在写作文时时,适当运用列数字、作对比、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和运用描写、记叙、议论等写作手法。6、训练学生围绕中心思想来选材。情感与价值观:7、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有感而发,由衷而发。教学重点、难点: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有感而发,由衷而发。教学方法:谈话法、激情导入法、归纳法学法指导:讨论交流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二、话题交际。话题:地球与气候任务:海洋、沙漠、草原、高山等地貌造成气候的不同,联系你所在地区的情况加以说明。1、海洋与气候海洋是气候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1%左右,海水又具有很大的热容量,所以它是气候系统中一个巨大的能量贮存库。洋流在热量输送和全球热量平衡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海洋表层在数月到数年内与大气或海冰相互发生作用,调节其温度。海洋的深层热量调节时间则需要几百年。它能吸收到达地表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海洋的大热容量使海温季节变化较小,它在夏季盼存热量,在冬季向大气释放热量,极大地影响着气候的季节变化,它大大削弱了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中出现的极端温度,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气候系统的援态。气候特点:受海洋影响显著的岛屿和近海地区,以降水较多、温度变化和缓为特征的气候。海洋性气候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气候型。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小,受海洋影响大。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气温的年、日变化都比较和缓,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大陆性气候的时间晚;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气候终年潮湿,年平均降水量比大陆性气候多;而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量比较稳定年与年之间变化不大。四季湿度都很大,多云雾,天气阴沉,难得晴天,少见阳光。春天姗姗迟来。夏日凉爽,冬天不冷,日温差小,所以那里是消暑的好地方。2、沙漠与气候沙漠气候是大陆性气候的极端情况。在副热带沙漠分布最广,基本原因就是少雨,植物难以生存,植物种类和数量极其稀少。地表裸露,空气十分干燥,极少水分。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加热迅速,气温可高达60~70℃。上升气流强,但因空气干燥,极少成云致雨,只有狂风沙尘。夜间地面冷却极强,甚至可以降到0℃以下。由此,气温日变化非常大。可以高达50℃以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虽属温带沙漠,“但早穿棉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并不是耸人听闻的传说,而是现实的生活画面。沙漠气候降水量奇缺,一般不到50毫米。若羌虽在沙漠边缘,年降雨量也只有17.4毫米,最少时的1957年只降雨3.9毫米。吐鲁番年降雨量也只有16.3毫米,1968年全年只有2.9毫米。在这样少雨的情况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仍能发展农业。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葡萄、西瓜等,主要靠利用天山和昆仑山的冰雪融化的雪水,进行灌溉。因为夏季气温高,日较差大,日照丰富,收成并不低,而且质量都很好。热带沙漠气候(1)降水量少而变率大:北非撒哈拉沙漠中的亚斯文曾有连续多年无雨的记录;而在南美智利北部沙漠的阿里卡,有连续十七年中仅下过三次可量出雨量的阵雨,而三次总量仅0.51厘米,降水量极少。同样位于智利北部沙漠的伊基圭曾连续四年无雨,但第五年的一次阵雨就降了15厘米,在另一年的一次阵雨记录竟达63.5厘米,可见变率之大。热带沙漠的降雨多为暴发性的阵雨,往往引起剧烈的水土流失。(2)气温高、温差大:由于云量少,日照强,又缺乏植被覆盖,空气湿度小,因此白天气温上升极快。在北非曾有高达58℃的记录,一般夏天的月均温大都在30℃~35℃之间,而且高温的时间很长,如阿拉伯半岛的亚丁,一年有五个月的月均温在30℃之上。沙漠的夜间较凉,因为整夜无云,地面辐射强,散热快,夜间最低温度一般在7℃~12℃之间,也有出现薄霜的日子。年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