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能力目标: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崇尚宪法的思想,认同“宪法至上”,树立宪法意识,自觉学习宪法。三、教材分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第八单元第十六课的第一目。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法律的特征、作用及其相关的专门法律。这就为本节宪法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所以学好本框题知识也是前面所学内容的延伸。另根据本课内容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教学难点: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四、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法:利用百度搜索到的视频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宪法的重要性。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对各种搜集资料开展讨论来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3、观察对比法:通过对各种图表材料的归纳类比,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五、教学过程(一)自主感悟课件展示:视频《吴邦国委员长主持学习宪法专题讲座》片段。教师提问:从视频中你了解到关于宪法的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提升:宪法在国家生活中地位极其重要。那么,宪法到底是一部怎样的法律?它有什么重要作用?它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又如何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宪法,学习它,了解它。课件展示课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二)合作探究探究1.课件展示:《法律家族大聚会》图片及配音。(宪法、刑法等法律分别介绍了第一个法制宣传日的主题及各自的主要内容。)课件展示结束后,请学生再说一说还知道哪些法律?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问题:1、我国为什么把12月4日定为法制宣传日?2、为什么第一个法制宣传日就以宣传宪法为主题?3、从内容上看宪法与其他法律有何不同?(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讨论结束后,各组推荐代表发表看法。教师适时点评,使学生明确:宪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而普通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项目内容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其他法律国家生活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课件展示结论: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探究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情境活动二:看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依据宪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依据宪法第103条规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依据宪法第11条规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材料二:2003年5月14日,一份题目为“关于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传真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建议书中提出,“国务院1982年5月12日颁布的仍在使用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与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相抵触,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经过审查,2003年6月18日,国家正式废除了与宪法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小组讨论: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2、阅读两段材料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交流之后,填下列表格,法律法律效力宪法普通法律结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情景活动三:解惑答疑:1、“宪法是法律的法律”这句话对吗?为什么?小组充分讨论,师生共同探讨,然后得出结论2、有人认为“认为宪法是一切法律的总和”对吗?为什么?小组充分讨论,师生共同探讨,然后得出结论投影表格讲清二者的关系(表格见课件)探究三: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情境活动四:看资料填表格法律制定和修改程序宪法普通法律思考:从以上表格内容,你会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回答略,然后师生达成共识: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六、收获与体会课件展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我想对自己说……请学生从以上两个方面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七、板书设计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宪法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