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尊重的奥秘》设计方案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知识与能力]1.懂得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2.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明确“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是指在人格和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2.建立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观念。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步入初中,对于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正处于形成过程中,让其学会自主学习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平时都非常渴望获得老师、同学和其他人的尊重,但对于怎样才能受人尊重和为什么要尊重他人并不十分清楚。所以,这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学生是有强烈探究心理的。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本课教学过程通过使用专题网站《受人尊重的奥秘》完成。1.上课之前播放专题网站中的学习资源——《晏子使楚》视频。通过晏子同楚王的做法针锋相对,制造出一个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的氛围。2.上课后展示网站中的《学习缘由》。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个与小何有着同样苦恼的同学的遭遇”的问题,导入新课。3.展示网站中的《探究过程之第一步》,引导学生打开专题教学网站。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按照“分小组真心交流”这一过程的要求,在“交流论坛”中发表交流帖。在学生自主交流阶段,教师浏览整理学生提交的答案,从中挑选比较集中、有代表性的答案,在本次活动结束时与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引导归纳。4.让学生使用网站提供的搜索引擎在因特网上搜索“名人尊重人的故事”。既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又培养学生运用网络帮助自己学习的能力。5.完成《探究过程之第一步》的第5个问题,让学生归纳出受人尊重的奥秘是什么。6.展示网站中的《探究过程之第二步》。通过1、2两个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指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7.让学生阅读《萧伯纳和佩斯莱娅的故事》,感悟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再通过观看视频《犯罪分子的人格也要尊重吗?》,在《交流论坛》中谈谈对“犯罪分子的人格也要尊重吗”的看法,加深学生对“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认识。最后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归纳出人格尊严不容侵犯所包括的两个方面。8.通过6、7两个步骤,帮助学生理解“人与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其间,通过视频,让学生查找网页,锻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9.展示网站中的《探究过程之第三步》。通过1、2两个步骤,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提醒学生课后可以通过《交流论坛》继续交流。10.展示网站中的《实战演练》。通过三种题型及实时评价,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训练学生答题能力。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1.整个教学流程,来源于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作了适当的改编与加工。2.学生很少使用网站来进行学习,本课想作一次尝试3.专题网站中用于《学习缘由》和《探究过程之第三步》中“心理诊所”的图片来自于人教版的教材,通过扫描整理。4.专题网站中所有的视频均来源于网络,由作者下载整理使用。5.整个专题网站程序,通过网络下载,由作者改编制作而成。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评价对象评价等级评价目的评价结果及其原因分析和应对方法分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A.90%以上B.60%到80%对问题设计合理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结果:A。学生兴趣较浓,主动参与意识强。参与度C.60%以下评价分组讨论结果对课程引入和展开起到的支撑作用A.有效B.基本有效C.不理想对问题设计针对性的评价评价结果:A学生从情境设置中提出自己的答案,然后由教师归纳整理出的较集中、代表性的答案,所以问题设计的针对性较强。有无发现思维活跃和观望的学生?有无对两个极端学生的关注和评价评价结果:有有些学生思维品质较好,注意力集中,动手能力强,能够始终融入课堂。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