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淄市外国语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教案(2)新人教版课题名称主备人组长签字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流畅的背诵全文,能够准确的默写课文第一自然段。2.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基本用法。3.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并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4.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树立远大志向并勇于实践。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能够根据文下注释和参考资料,准确,流畅的翻译全文。教学难点把握二僧故事的内涵;体会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教学方法及教具1.朗读法。2.讨论探究法。3、小组合作法。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教学随记教学过程[预习内容与指导]: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展示交流]一,导入:同学们,有一句俗语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是的,这句话是说,只要肯努力,肯奋斗,不管什么事都会成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彭端淑是如何向我们讲解这个道理的。二,口述本节课目标:1.掌握作家作品。2.了解课文大意,熟读背诵全文。三,介绍作家作品:彭端淑(1699---1779),字仪一,四川人,清代中叶文学家。知识广博,工诗能文。著有《白鹤堂文集》。《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文集》。首尾两段用精心提炼的句子表达作者的主张;中间用对比手法和生动的对话,写贫富二僧的故事,来证明作者的主张。本篇文章是写给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四,教师范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停顿,和生僻字的读音。(也可听录音)[点拨升华]五,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世上的事,难说有难易之分,只要你去做了,难的也变容易了,不去做,容易的也会变难,学习也是这样。从前在四川边境有贫富两个和尚。。。。。。单有聪明,而不努力,这是自己毁了自己;不够聪明,但能勤奋努力,定能学有所成。六,阅读背诵:多种形式,充分阅读。齐读;点名读;分组读;自由背诵。[作业反馈]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板书设计反思与重建第二课时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教学随记教学过程[预习内容与指导]1、预习生字词,通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2、有感情的反复诵读课文,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展示交流]一,品析文章:1,细解第一自然段学生默写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是运用什么修辞提出论点的?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为何从“天下事”起笔?(明确:文章开头,用设问的方式提出论点。)2,齐背第二自然段,思考讨论“吾昏、庸、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3,点名复述蜀鄙二僧的故事,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故事的含义和作用?贫僧仅一瓶一钵就实现了去南海的愿望。从对比中我们悟出:有条件的反为条件误,而没有条件的,靠恒心、毅力最终也能获得成功,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力的证明了论点。4,背诵第四段,把握主旨。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你获得了什么感受?[点拨升华]课文分析完了,下面同学们来思考一下,天下事有没有难易之分?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明确:天下事当然有难易之分,作者所说的没有难易,是从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说论证的,意在鼓励人们立志求学,不畏困难,知难而进,坚持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四、作业设置教师板书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1、实词:为——做、求,逮——及,赶得上,怠——懒散,迄——等到,屏——摒,常——常规,语——对……说,钵——和尚用的碗,恃——凭借,鄙——边境,昏——愚笨虚词:亦——也,之——到……去,犹——仍然无以:没有什么是故:因此之:做助词用,无义2、重点句子:(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易矣。(2)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3)子何恃而往?(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作业反馈]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板书设计反思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