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教材依据: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13.2《三角形全等条件》第三课时.一、设计思想:(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初中数学的重要转折点,是在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推理方法之后,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的关键地方.由于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于初学者显得很抽象,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所以采取从基本的动手实践入手,通过拼图、画图、剪纸、比较、观察、猜想归纳等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形式,强调探究过程的参与性、开放性、差异性,自然生成“角边角”的判定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的实践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为今后数学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教法说明:在此节课之前,学生对几何中的定理的产生是很陌生的,在教学时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开展自主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逐步学会运用直观、形象的图形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猜想的结论;分组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这样整节课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自主探究意识.(三)学法分析:通过前一节“边边边”、“边角边”公理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的能力,也具备了应用已有的知识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如果此时创设一些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之上,进行举一反三的自主探究,总结并积累数学解题和探究规律中的一些常用的办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从“学会”转向“会学”,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课时教学应力求达到以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活动导出“角边角”公理.2.理解“角边角”公理.3.运用“角边角”公理解决相关问题.(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画图、观察、比较、猜想、归纳、交流等环节得出“角边角”公理.2.在探索、发现、合作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数学.(三)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整个探究过程,进行认识论的教育.2.经历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四、教学重点学生理解“角边角”公理,并能灵活运用五、教学难点“角边角”公理的得出及运用六、教学方法探究式、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七、教学准备学具:每位同学准备16K的白纸一张,剪刀一把,直尺一个,量角一个,圆规一个.教具:三角尺、多媒体演示文稿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学生活动设计目的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学习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些?2.“边边边”、“边角边”两公理,用三个条件进行限制,确定判定全等的方法,那么由三角形的边、角的其它关系还能得到其它的方法吗?学生回答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打下铺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任画△ABC,再画△A´B´C´,使∠A´=∠A,∠B´=∠B,B´A´=BA.2.通过比较观察,可发现△ABC与△A´B´C´有什么关系?3.从作图条件看,两个三角形的边、角之间具备哪些对应关系?4.用一句话归纳以上你发现的结论.5.交流学生的发现的规律,展示学生的成果.画图、剪纸、同组的同学进行比较、观察、分析、猜想、表述、质疑,分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到“角边角”公理的导出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归纳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钻研、合作探究意识的形成教学环节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学生活动设计目的巩固练习模式训练1.在ΔABC与ΔDEF中,若∠A=∠D,∠B=∠E,AB=DE,则ΔABC与ΔDEF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2.已知:如图1,∠C=∠A,OA=OC.求证:△AOB≌△COD3.已知:如图2,点A、E、F、C在同一条直线上,∠AFD=∠CEB,∠1=∠2,AE=CF.求证:AD=CB学生回答巩巩巩固定理基本表达形式,启发学生运用定理解决问题的意识变式训练启迪思维3.已知:如图A、D、B、E在同一直线上,AD=BE,AC∥DF,BC∥EF.求证:BC=EF4.已知:如图,∠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