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学案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1.课题介绍:本课题是苏人版八年级思品(上)第三单元“学会负责”的第一课——第7课《行为与后果》的第二框题。依据新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和“承担社会责任”这两部分:“体验行为与后果的联系,知道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的公民”。2.背景说明:跨入21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而学会负责、勇于负责是和谐社会的“生态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元素。只有人人都重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懂得关心和爱护他人,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3.课题的意义:本课题围绕“负责”这个主题词展开,意在引导学生探讨负责的人和事的意义、不负责的行为的危害。在此探讨的过程中,引导同学们树立和巩固道德和法律的观念,学会判断行为的正误,明确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行动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无限制而是必须以不损害他人的、集体的和社会的自由和权利为前提,从而树立和巩固勇于负责的意识,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做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负责的人。问题设计1.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的行为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2.看了刚才那段视频,你找到负责的人了吗?你从哪儿看出他是个负责的人?3.杨曙光其实多想飞奔到亲人的身边,最后一次看看妻儿的脸,但是,他还是选择了“我现在最应该在的,就是这里”,你能理解他吗?4.如果说坚守是一种负责,那么回避和远离是不是负责呢?农民小张一直在回避、在远离,你觉得他是个负责的人吗?从他的哪些行为看出来的?5.在我们班,有没有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同学呢?请说一说你这样评价他的依据?6.是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负责的行为?出发点是好的,是不是就会产生负责的行为?为什么?7.刘海洋为什么要伤熊?他的行为造成了什么后果?从此案例中,你发现我们的行为应坚持什么前提?8.如果生活中没有法律和道德这两条线,我们对自己的行为不需要承担负责的话,生活将会怎样?”9.反思:自己和周围同学有哪些行为需要完善?10.小组探讨:分析这些呈现出来的未尽责的行为的原因,共商完善之策。教学构想及目标:1.知识与能力:明确任何行为自由都是有条件的,学会以法律和道德为标尺来衡量行为;能预见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增强行为判断和行为自控的能力,积极行为,避免不良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观察思考、合作分享、探究发现、思想呈现”等活动板块引导学生理解负责的意义和不负责的危害。⑵结合“反躬自身、精诚合作、情感升华、明理践行”等栏目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道理和内心的感触转化为行动和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完善自身。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判断行为的正误,培养和增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努力做一个负责的公民。教学重点:认识到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重要性以及不负责的危害,增强责任意识。教学难点: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教学方法:本课以坚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线,通过不断追问、小组讨论、直观讲授、情感体验等多种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引领学生逐步达成自我启发、自我教育进而落实行动的目标。所需设备:调查问卷及其汇总结果、多媒体课件、投影设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展示一组反映本班面貌的照片,借助同学们的日常表现导入,引发学生思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行为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小结:通过完成谚语的填空,初步了解负责的重要性。讲授新课:活动一:走进行为之美,观察思考:观看照片,从平时不大会留意到的角度去看自己、看本班,引发思考、交流感悟。合作分享:在观察交流和情感冲击以自然的方式引入话题,以日常生活中学生自己的表现迅速吸引他们集中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形成初步的感悟。结合时政中“舟曲救灾”的材料,运用涌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