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于未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犯罪。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归纳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用学生身边的不良行为分析其危害及后果,共同探讨矫治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二、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三、教学难点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四、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收集收集相关案例、素材五、教学方法师生合作、探究、讨论、案例教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课型新授课八、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事违法犯罪,我们明白了无论什么人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有些不良习惯会害了我们,我们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渐,拒绝不良诱惑。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节的内容:防范于未然。听、思考、小结上一课的知识,提出新的学习主题。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预习教材P97~101页内容,提出你所感兴趣或困惑的问题。学生阅读教材,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梳理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应增强法制观念,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深刻认识到犯罪者本人要为犯预设问题1、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什么关系?2、犯罪的危害有哪些?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3、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自己违法犯罪?问题罪行为付出代价。引导学生认识到:从小事做起,重视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预防违法犯罪。可能出现的问题1、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什么关系?2、犯罪的危害有哪些?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3、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4、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自己违法犯罪?5、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作了怎样的界定?目标合成教师引导、梳理、补充,使所提出的问题与学习目标一致。主动思考、明理导行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自主探究1、学生依据所设目标,阅读、熟悉教材内容。2、分组讨论:(1)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什么关系?(2)犯罪的危害有哪些?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3)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4)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自己违法犯罪?思考、讨论、探究,归纳总结互动学习互动1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什么关系?结合“陈某由一个品行兼优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案例”(案例见教材第97页)。思考:(1)一个品行兼优的好学生,为什么会走上犯罪道路?(2)他曾有过知耻的心理,为什么还是滑向了犯罪的深渊?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行为是思想观念支配的。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难免会违纪,可能违法,甚至于犯罪。)思辨、倾听、交流、归纳总结通过互动、学习讨论,让学生正确对待社会影响互动2犯罪的危害有哪些?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结合教材小迪的案例(案例见教材第98页)讲解。思考:(1)小迪的犯罪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有什么危害?请从小迪家人的角度,诉说他的行为对家人的打击。(2)小迪的行为对其本人是否构成危害?(对他人的危害:侵占他人财物、造成他人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对自己的危害:坐牢、自毁前程对家庭的危害:妈妈精神失常、爸爸出车祸、姥姥死亡;对社会的危害:影响社会安定。归纳: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国家司法保护。我们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心中要有道德和法律的准绳,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能图一时痛快、占小便宜,。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互动3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