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十四课第十五课走创新之路教案1知识目标:①知道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懂得科技发展离不开创新;②了解和掌握创新的一般思维和方式。能力目标: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尝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②正确把握好奇心,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引导学生把握好自己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对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些大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学重点:创新与科技发展。教学难点:搭起创新的桥梁。课时安排:计划用3课时授完。第一课时(总第11课时)教学内容:讲授本课第一框题——创新与科技发展导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导入语:爱因斯坦在幼年时曾惊讶罗盘的指针永远指向北方,并由此产生了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后来,他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一语道出了科学家成功的奥秘所在。仰观茫茫太空。留心周围世界的每个地方,我们会发现许许多多有趣的现象和问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我们如何才能开启奇妙的知识世界之门,步入科学的殿堂呢?2、板书课题:第15课走创新之路二、新课导学一、创新与科技发展1、科技发展靠创新(1)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情境活动一:人类文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火的发现,将人类送上了文明的第一级台阶,人类从此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文字的创造,使人类将自己的智慧结晶永久传递、永恒保存;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逐渐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计算机的诞生,给人类的智慧插上了新的翅膀;因特网的应用,使“地球村”的村民在网上恣意遨游。想一想: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谈一谈:列举事实,说明创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相关链接)(阅读教材以及相关链接内容思考、讨论)相关链接: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期,也称工业革命。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它使人类由手工劳动进入机器生产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也称电力革命。主要标志是电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运用。人类从此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40-50年代.广泛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其主要标志是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人类由此进入电子原子时代。议一议:为什么说“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你是怎样理解“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的?)(①科技前进的每一步都是追求创新的结果;②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展靠创新。)(2)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人类文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科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样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将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迅速。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创新的重要和可贵。(3)创新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69页)议一议:科技创新对我国发展和民族振兴有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旧中国的历史不堪回首。总结历史的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中国要发展,民族要振兴,创新对我们尤为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反之,则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那么什么是创新呢?相关链接:(见教材P70页)创新既是指一种精神,也泛指创造任何一种新的事物,同时也专指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发明创造。议一议:你是怎样认识创新的,请举例说明。2、由好奇到创新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70-71页)议一议:好奇心与科技创新有什么关系?(强烈的好奇心对科技创新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