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亲情》课前预习读几篇感人的文章,初步感受亲情。散文《荷叶母亲》《我与地坛》对本单元所学的课文进行再阅读,感受各篇文章所表达的亲情。相关课程标准“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互说感受到的浓浓的爱,激发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欲望。2、通过结合《背影》细节描写,学会运用生活化的典型细节来表现和抒发亲情。3、通过“亲情”主题写作活动,学内化关于亲情的感悟和认识。评价任务1、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了解亲情的丰富内容和多样表现,进而丰富对亲情的感悟和认识。2、通过设计“我爱我家”环节,检测目标二的达成度。3、通过设计“亲情无限”环节,检测目标三的达成度。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播放韩红的《天亮了》,在音乐声中教师朗诵:(让学生从感官上初步体会亲情)血色母爱1998年一个夏天的零晨,一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百年不遇的洪水,肆无忌惮冲过长江堤岸、漫过洞庭湖岸,顷刻间吞噬了座座静谧的农家小院,那些缱绻在村庄上空的袅袅晨雾转眼之间没有了根,在它们的脚下,已经是一片汪洋。母亲和女儿在睡梦中同时陷落在这片汪洋里。洪水裹挟着她们顺着水流向下流漂去。母亲紧紧抓住女儿,竭尽全力以坚毅沉着的神情平息着女儿的惊慌。但是洪水越来越急,她们离岸愈来愈远,母女俩已是精疲力竭……恍惚中,母亲觉得被什么撞了一下,上天像是在怜惜她们,水流把她们带到了一棵小树旁,母亲果断地把女儿往小树上送,嘶哑地大喊:快,往上爬!母亲苍白的脸上终于浮出了一丝欣慰的神色,女儿爬上了小树,就是抓住了她弱小的生命,抓住了她书声琅琅的日子,抓住了她青春的甜美、新婚的幸福和初为人母的神圣,就是抓住了她长长的一生啊!女儿终于爬上了小树,上半身暂时脱离了洪水,刚过七岁生日的女儿见妈妈仍在水中挣扎,哭喊着:妈妈快上来!妈妈快上来!母女情深,洪水无情。浊浪一阵一阵扑来,把小树冲击得摇摇欲坠,女儿声声呼唤妈妈快快上树,妈妈叮嘱女儿要坚持,妈妈知道一棵小树根本无法承受两条生命之重,她只是用尽全力,将女儿奋力往上一举,几乎在同时,一股浊浪将她轻而易举地席卷而去……女儿得救了,可她的母亲已没有了踪影。在这个故事里,母亲没有名字,母亲就是她的名字。这水淋淋的母爱,让我看到了唐山大地震中那个咬破食指,以血代奶,延续儿子生命的母亲;看到了在贵州缆车事故中,一对夫妇在缆车即将坠入山谷落地的瞬间,用他们的双手,将一岁的孩子高高举起,让自己的生命化成孩子生命的托垫;看到了在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使小骆驼不被渴死而纵身跳进深潭;看到了滚沸的油锅里母鳝鱼为保护腹内的鱼卵始终奋力弓起腰身……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把爱溶汇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她们用一种没有道理、没有代价的爱爱着自己的儿女,随时准备为儿女牺牲一切,这种责任、这种义务、这种宿命、这种循环就是血色母爱。二.选择课文,谈谈感受。1、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歌吟”,采用各种形式歌颂了父爱、母爱的伟大、无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朱自清的父亲留给人们一个“深青布棉袍,黑布大马褂的背影”;梁晓声的母亲坚定的执着,高贵的自尊,龟裂的手指。《父母的心》中父母送儿时的难舍难分,送出后的再三反悔。《养母》中养母的“无私忘我”。《我们怎样过母亲节》中母亲一再的推辞,自己劳累一天却觉得是最快乐的一天。《金色花》中母亲的嗔怪。读了本单元的作品之后,在小组中谈谈你本来感受到的和本来感受不深但新发现的亲情。(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表现的方式,表达的情感,运用的语言等方面谈感受。小组交流讨论,贵在“新发现的亲情”,此环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2、发挥想象,改编故事。(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关注学生“改编”的想象力及其独特性。)不用《父母的心》原来皆大欢喜的结尾,在不改变主题的前提下设计另一个,或者多个结尾,讲给同学听。(注意:1、说话要流畅。2、故事要编得合情合理。)学生讲述故事,教师作适当的点评。三、我爱我家一袋父母心那年,我在苏北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