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动手拼三角形的实际操作,归纳出三角形的各边长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同时符合几不同条件的不等式的公共范围,即不等式组的解集.2.通过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与确定方程组的解集进行比较,归纳出这二者中的异同,由此理解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3.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二、教学重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三、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五根小木棒,使它们的长度依次为3cm、10cm、6cm、9cm和14cm,用这些小木棒来搭三角形,要求所搭成的三角形的三边中必须有3cm和10cm这两根木棒,请大家先想想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它们都能搭出三角形吗?再动手试试,验证你们的想法.搭配方式有三种:3cm、10cm、6cm;3cm、10cm、9cm;3cm、10cm、14cm.但并不是每种搭配方式都能搭成三角形.要构成三角形,必须有两条较短的边拼起来后要比长边长,也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将此不等式变形后成为“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样可发现只有一种搭配方式可构成三角形,通过拼图验证可得到如课本P143中图.用不等式来解释,设第三边长为xcm,则有x>10-3又x<10+3,即x>7与x<13,这二者并不矛盾,比7大比13小的数在数轴上可表示为如图9.3-1-1的阴影部分,在这部分数中任取一个都能与10cm和3cm构成一个三角形,所给的三条边6cm、9cm、14cm中只有9cm符合要求.这就是说第三边的取值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比7大且比13小,把x>7与x<13组合成一个整体即构成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即把两个不等式合起来,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由此例可知不等式组的解集即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二)课堂点拨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一般地,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就是求它的解集.例:解下列不等式组,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1)(2)(3)(4)解:(1)由①得x>5,由②得x>-2,在数轴上表示为如图.它们的公共部分为x>5,故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5.(2)由不等式①得x<6,由不等式②得x≥1,在数轴上表示为如图.它们的公共部分为1≤x<6,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3)由不等式①得x<1,由不等式②得x≥2,在数轴上表示为如图.它们没有公共部分,故此不等式组无解.(4)由不等式①得x<-3,由不等式②得x<,在数轴上表示为如图.它们的公共部分是x<-3,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由上述四例可发现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四种情况:若a>b:①当时,则不等式的公共解集为x>a;②当时,不等式的公共解集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