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的意义,加强运算的熟练性和准确性,培养思维的全面性;2.初步感知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示求不等式组的解和解集的方法。3.能运用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意识;4.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合作学习;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练习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活动内容: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以前学习过的方程组,那么,它们有什么联系呢?你能解下列一元一次不等式吗?你能将它们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吗?试试看.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2X-1>-X0.5X<33X-24X+1活动目的:在于从回顾已有的知识出发,遵从情景引入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以达到对新知识的引入.活动效果:在引导学生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同时,教师将学生所完成的情况利用展台的作用,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的展示并加以肯定,以达到增强学生自信,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及时展示正确的解答过程,以达到及时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第二环节:活动探究、合作学习活动内容:对比方程组的概念,你能将上述你解的不等式进行组合吗?你能将它们的的解集表示在同一条数轴上吗?你能给你所组成的形如“方程组”的式子取个名字吗?试试看.此时学生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活动目的: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一个是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习的目的,另一个是想通过学生自己的归纳总结,达到对新知识的引入.活动效果: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可以达到学生对新知识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总结出来的结论,及时用课件或在黑板上板书出正确的结论,以达到学生自己纠正错误的效果.(板书或展示内容)(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3)解不等式组: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练习提高活动内容:1、某校今年冬季烧煤取暖时间为4个月,如果每月比计划多烧5吨煤,那么取暖用煤总量将超过100吨;如果每月比计划少烧5吨煤,那么取暖用煤总量不足68吨。该校计划每月烧煤多少吨?(要求学生能够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即可)2、想一想(1)在习题1.1中,如果要配制的饮料同时满足第3、4题的条件,那么你能列出一个不等式组吗?(2)你能尝试找出符合上面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未知数的值吗?(目的:给学生展示不等式组的求解过程)3、例题讲解:例解不等式组:4、书上随堂练习部分。活动目的: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体会数学的学习是运用于生活的,另一发面,通过学生解不等式组,可以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活动效果:实际教学中学生纷纷想办法解决问题,老师让学生展开争论,对学生独立思考作了要求,通过对投影课件的对比,同时教师将学生的作业利用展台进行展示,让学生感到一种学有所获的自豪感.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学生小结本节内容.活动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加强了学生学有所获的乐趣.活动效果: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活动内容:1、课本习题2、教师课件补充.活动目的: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活动效果:课堂上,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而且能够准确全面的表述。具体问题要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现.四、教学反思授课期间,我按照以往的惯例从第一组开始面批,当我发现连续几位学生出现了“由X+4>4X+1解得x>1”的问题后,就按照预先的设计,复习和强调了不等式基本性质3,及不等式基本性质3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区别。借此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