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市场经济的巨大活力【三维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建设全面小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2.能力目标: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与我国小康生活目标实现的关系,理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道理。3.知识目标:认识市场经济的巨大活力,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市场经济的巨大活力。2.难点: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教学方法】话题教学与讨论讲解。【学情分析】1.针对的问题:实行市场经济前后人们生活的变化情况学生感受不深,关于市场经济及市场经济所发挥的作用学生认识较朦胧,更难以言表。这一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需要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和了解一些相关的情况。市场经济的巨大活力来自于改革开放,它本身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看不到两者间的内在联系。2.学生的需要:对繁荣的各类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学生在不时地接触和感受,与此相关的问题学生能主动产生共鸣,但学生难以将其上升到市场经济这一层面来认识。【教学过程】I.导入新课●活动:情景模拟导入教师课前布置让学生收集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前后人们生活的材料。情景模拟——结合教材第45页图片材料,让一学生模拟杨杨妈妈的口吻,讲述不同时代的生活感受。Ⅱ.新课学习●活动:讨论师:上述情景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思考?生: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不同。教师归纳,并让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的重大差别。●活动:资料展示师: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相关材料。生:各种票证等。师:同学们所收集的材料说明计划经济强调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一切大小事务,都由国家(政府)周密计划安排。它主要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直接控制企业的行为。弊端是政府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使企业和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了劳动效率,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师:那么如何解决计划经济的弊端,让我们来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活动:列举展示板书:二、市场经济的巨大活力1.市场经济方便人民生活师: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市场经济时代的相关材料。生:股票、公民个人的产权证、各种银行卡等。师归纳:在建国后几十年间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实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比较而言,市场经济更能凸现它的优越性。其优势在于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商家为赚钱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质量,这样最终受益者是人民。商家为提高商品竞争力还要不断增加商品的科技含量,这又促进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前行!市场经济可以优胜劣汰,自动保持经济的充分活力。想想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那些国有企业怎有这般活力,而同时代的日本松下、东芝,,韩国的现代、大禹却可以跻身世界500强的行列,不能不说是市场经济的功劳!师:那么到底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入下一个话题。●活动:讨论讲解板书:2.市场经济的概念师:什么是市场经济?生:商品交换频繁,产品丰富。师:其实很简单。声场经济就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经济。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其根本基础首先在于分工的普遍化。我们说,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市场经济。为什么呢?因为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才能造就社会普遍分工的物质基础。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不需要交换。最多是一家之内的两口子交换产品。农业文明时代,农村妇女天天晚上摸黑纳鞋底也供不上一家人穿鞋。用机器生产,一个工人一天能缝100双鞋。现在工艺又改进了,不用缝制了,用胶粘。一个工人一天能粘1000双鞋。生产这么多鞋,当然不是他自己穿,或者给他家人穿,或者给他老板穿。干什么用呢?用于出售,就是交换。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媒体展示: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说明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发挥计划的作用,更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师归纳:邓小平同志提出运用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来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