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走近法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刑法的含义;犯罪的特征(3)我国刑罚的种类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犯罪的危害,引导学生要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4)教育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能力目标:(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2)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2)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三大特征;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2)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3)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4)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学生分析】初中学生对“规矩”、“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青春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走进法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阅读一则案例。有一位父亲因为离婚把怨气发泄在了儿子身上,他经常打骂儿子,有时还不让孩子上学,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还理直气壮地说:“孩子是我的,我有权这样做。”教师:你是否赞同这位父亲的说法?为什么?教师:是啊,在现实学生活中,一些人对法律的无知和法律观念的淡薄,导致了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因此我们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律。新课新学:活动一、“方”“圆”大赛──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分别徒手和用尺子、圆规画一个方、一个圆。教师:同学们观察比较他们的画有什么差异?教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材第86页上的漫画,并讨论:①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②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③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则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都不能顺利地通过。交通规则在这儿起到了维护道路畅通的作用。教师:我完全同意同学们的观点。交通需要规则,社会生活也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像右图一样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要有共同的规则。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教师: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1.生活中规则有很多种,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学生回答学生参与活动学生讨论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生活中离不开规则,培养学生尊重规则的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规则,了解各规则的不同。使学生对规则有全面的认识,感悟规则是秩序的保障,是自由的前提,强化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自觉遵纪守法。活动二、齐心协力教师:请小组同学齐心协力,共同寻找生活中的规则(同学们从自身经历或直接感受到的有关衣、食、住、行、学习等方面),并想象没有了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学生1:在学校自觉遵守班规校纪,按时到校,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学生2: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抱小孩的妇女或老人让座。……教师:由此可见,规则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保障,是自由的前提。活动三:分门别类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回答我们可以发现,调节我们的行为规则有很多种,如:纪律、道德、法律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为我们提供行为准则或者行为模式,对我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