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15课第二框《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习惯做起》教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2.能力:提高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3.知识: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从而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预防违法犯罪,过健康生活。现代生活,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黄、赌、毒及“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时时会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同时一部分学生因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差等原因,常常沾染一些不良习惯,最终导致违法甚至犯罪。所以,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成为本课时展开的生活基础和根本动机。什么是法律,什么是违法,什么是一般违法,什么是犯罪,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通过以上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这是本课相关的理论支点,也是学生学法、用法的根本武器。掌握法律知识,认识一般违法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实际,自觉遵纪守法,这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层次,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逻辑性。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弄清二者的联系,这就为下一环节对学生提出要求奠定了理论基础。青少年极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经常不拘“小节”、“小错不断,”,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改正,便可能会滑向严重不良行为乃至犯罪。因此,只有帮助他们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懂得一般违法和犯罪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犯罪,才能自觉地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预防犯罪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所以,如何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应该成为今天学习的重点。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是本课的学习的难点。这一问题道理好理解,但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就比较难些。因为,七年级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这些特点,往往使他们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另外,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差等原因,给抵制不良诱惑带来一些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知道不良诱惑的的危害,又要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自觉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由于本单元是“学会依法保护自己”,学生需要知道法律是什么,但这一问题不是这里的重点,它将在八年级具体讲解。所以,法律的相关概念及特征不做过高要求。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有关规定。(2)搜集由不良行为走向犯罪的案例。(3)调查现实生活中学生的不良现象,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现状。学生准备:(1)搜集由不良行为走向犯罪的案例。(2)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有关规定。教学活动环节(一):自主感悟多媒体展示漫画《三步曲》,在欣赏漫画接近尾声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漫画中小明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学生稍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可能说出不同的原因,如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贫乏、交友不慎、经不起诱惑、不能防微杜渐等由小错一步步滑向犯罪。教师归纳总结,小明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青少年应该学法懂法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多媒体抛出课题——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环节(二)共同探究预防违法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首先应该要学法、懂法,今天,我们就从法律的概念学起。什么是法律?它有什么特征呢?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看两个中的事例吧活动一你说我说大家说镜头一:一中年妇女李某走上公交车,看到座无虚席,便用乞求的语气说:“哪位先生小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