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第17课第一框《生活中有是非善恶》1教案教学目标教材分析生活中有是非善恶”作为第十七课中的第一个项目,是由“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和“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两个层次构成。这两个层次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充满了真、善、美,但也存在着假、恶、丑,能够比较客观地、全面地认识社会生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理解真、善、美和假、恶、丑对社会、对个人造成的不同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追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也为第二个项目的学习打下思想基础。“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社会生活有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相较来说内容比较简单,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重点还是放在了让学生明白真、善、美和假、恶、丑对个人和社会的不同影响,以知导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此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理论水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设计思路由两组对比材料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白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有真善美现象,又有假恶丑现象。合作探究阶段,设计了五个活动,来探讨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以及真善美和假恶丑对社会和个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走进生活的第三环节,利用的是学生常见的现象来辨析,提升和升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第四环节收获,是本节课的落脚点。教学方法与策略直观演示法:采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教学。歌曲、图片等,能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上造成冲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有效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加深与强化自主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班内交流,引导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适当分组,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搜集有关资料、图片,为学生提供理论观点和事例材料;制作课堂教学中所需的课件。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事例。教学过程环节一:情景导入,自主感悟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1今年29岁的熊宁,热爱慈善事业,关心社会发展,西安市儿童福利院是她常去的地方,她经常把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带到自己家中,给他们做好吃的,陪他们玩,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见到她,就像见到了自己的妈妈一样高兴。除了在当地从事慈善工作以外,她还跑到外省的贫困地区,帮助当地的困难群众。她的每一天,都在为他人奔波。在家,她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家人说她是个好儿媳,也是个好妻子。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她热爱公益事业,她对青海有着深厚的感情。怀着一份爱心和真情,她从陕西来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灾区捐赠救灾物资,但就在返回西宁的路上,发生了意外……她走了,把浓浓的爱留在了高原。2“四川发生8.0级地震,××红十字会慈善募捐卡号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伸出援助之手,献出您的爱心”,5月13日,3名涉嫌用这种短信,企图诈骗抗震救灾款的犯罪嫌疑人被北京警方押解回京。套用一位网友的话:“灾难面前,有一种行为叫丧尽天良!”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公正的审判。思考: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社会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生活中充满真、善、美,也存在假、恶、丑,它们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生活中有是非善恶。(设计意图:对比能够使丑美的对比效果明显,使美得更美,丑的更丑!通过这两则对比明显的故事材料引出本节课的探究的主题:生活中既有真善美又有假恶丑现象。)环节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活动一汇报调查生活中有哪些真善美的事例拓展探究擦亮眼睛,观察生活(走近学生生活实际)观察周围社会和校园生活,列举:社会生活中体现真、善、美的现象:校园生活中体现真、善、美的现象:教师:生动的事例再次告诉我们:生活中充满真、善、美和假、恶、丑,社会是复杂的,我们要擦亮眼睛,看准社会现象。(设计意图:利用身边的事例能够贴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