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的原因及对策摘要:总结了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的原因,提出了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的对策,包括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素质、加强社会舆论监督等内容,以供参考。关键词:食品安全;经营者主体责任;落实原因;对策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如阜阳奶粉事件、山西假酒事件、“瘦肉精”中毒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引发了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生产者饱受指责,监管者却也备受争议。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一是靠企业诚信;二是靠政府监管。笔者认为,食品安全不是“管”出来的,更不是靠检测出来的,而主要是靠生产出来的,食品安全的关键在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2009年实施的《食品安全法》,第1次从法律的高度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安全中应承担的主体责任。1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的原因首先,中国是农业大国,有2亿多的分散农户在生产作为食物和原料的产品,农牧业生产者违规使用农药、兽药以及非法使用违禁药物、添加剂现象较常见,食品源头污染无法控制。其次,我国食品生产者经营者数量庞大。据统计,我国现有约45万家食品生产者和288万多家食品经营者,还有无法统计的小摊贩、小餐饮点,大部分为手工作坊,工艺落后,卫生条件差,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的参差不齐,给食品监管工作带来了难题[1],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再次,虽然我国食品监管部门众多,但是这些监管部门中,仅是其中的1~2个部门的少数几个人真正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却监管着全市或全县的食品安全工作。以质监部门为例,全国专责食品生产监管的内设机构1200个、人员总共只有1400多人,而质监部门面对的监管企业超过45万家。政府机构的发展趋势是精减、高效,靠增加食品监管人员来加强对食品监管的难度较大[2]。长期以来,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的责任,习惯于政府监管部门把住食品安全防线,希望监管部门能时时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但实际上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做到。因此,食品安全的关键在于落实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而不能全部寄望于政府监管。2对策2.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食品生产经营者内在的自觉规范生产动力不强,政府严格监管是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的一种有效的形式。目前,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日趋完善,作为监管部门,主要任务就是检查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是否到位、是否存在风险,并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生产制度,提升企业生产安全食品的能力,使监管工作由原来的产品监管向过程监管转变,实现过程与产品监管相结合[3]。同时,严厉打击违法的生产经营行为,提高其违法成本,让食品生产经营者不敢违法,自觉落实好食品生产者的主体责任。2.2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素质总体来讲,我国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特别是大量的食品小作坊、小摊贩,从业人员素质更低,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食品卫生防护知识,食品安全隐患较多[1]。如前几年发生的山西假酒事件,造假者对工业酒精的危害性不了解,才酿成如此大的事故。因此,政府应从长远规划,设立专项资金,强化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或免费培训)。特别是对为维持生计的小摊贩、小作坊生产者,必须强制其进行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从业者的素质,才能避免诸如以工业酒精为原料勾兑酒精事件的发生,才能真正让生产者从源头上把好食品质量关口,政府的监管压力才会减轻,公众饮食安全才有保障。2.3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一些食品安全问题,都是通过媒体曝光、群众举报才发现的。因此,社会舆论监督是强化食品安全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方面,政府应努力将正确、科学的信息及时透明地告知公众,媒体根据政府信息,客观、科学、实事求是报道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不能扩大、渲染食品安全问题;同时,要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完善投诉举报机制,强化社会监督[4]。对违法的生产经营行为,加大曝光力度,切实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意识。2.4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诚信建设诚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近年来,个别食品生产者经营者社会责任缺失,不仅危害了公众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