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大众传媒话语权的争取作者:蒋晓丽摘要:大众传媒既是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也是促使大众传播者与受众得以交流的中介和纽带。大众传媒在一个社会中具有一种话语的权力,大众传播者就是大众传播话语权的掌握者。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随着欧风美雨逐渐兴盛起来的大众传媒的最早形式———报刊成为新兴知识分子争夺和战斗的阵地。关键词:近代知识分子;大众传媒;话语权大众传媒既是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也是促使大众传播者与受众得以交流的中介和纽带,更是形成、复制、扩散和放大社会舆论的社会工具。因此人们所接触的大众传媒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物质形态,也是大众传播者与传播载体紧密结合后的产物,更是反映社会内在要求、引领社会变化发展的利器。事实上,大众传媒在一个社会中具有一种话语的权利,大众传播者就是大众传播话语权的掌握者。在社会平稳发展时期,分布于不同媒介之中的职业传播者在选择、加工(包括制作)和传播信息的具体环节中行使着以体现大众传播功能、满足受众需求为基本目标的职责和权力;而在社会转型时期,传媒所具有的无以伦比的话语权利,成为掌握它的人和集团宣扬自己的理念,颠覆现实的社会的强大武器。正是由于大众传媒的这种特殊功效,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随着欧风美雨逐渐兴盛起来的大众传媒的最早形式—报刊成为新兴知识分子争夺和战斗的阵地。在19世纪中期至后期,在中国办报的几乎都是外国人,而外国人无非分两种,一种是传教士,一种是商人,他们为了打开中国门户,将中国纳入西方势力范围,采取了不同的办报宗旨,一个宣传教义、宣传道德,从精神、文化上进行渗透;一个注重市场,注重赢利,从传播业上进行扩张。无论他们有怎样的企图,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从近代传媒的兴起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从促使中国人了解西方、了解世界来看,他们都起到了初始的重要作用。19世纪70年代,中国城市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重大的发展,西方科技文化思想的传播及影响不断扩大,西方的印刷技术也逐渐传入中国。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时的雕版印刷到1853年第一分铅印中文报刊的出版,其间印刷技术不断改进。在香港、上海当时都拥有了中文铅印设备,特别是上海的美华书馆的铅印业务已经扩展到全国许多城市。最早使用煤气作动力印刷报纸的是在1879年创办的英文《文汇报》,《申报》报馆于1891年也开始使用煤气印刷机。印刷技术的每一个突破必然推动传播出版事业的发展,而中国社会内部救亡图存、求变求新的思想潮流也对传播业提出了宣传启蒙的紧迫要求。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到传媒话语权的重要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自己创办近代传媒、争取话语权利的活动。我们知道,在19世纪初,当外国人把近代报刊这种先进的大众传播媒介带到中国来时,并没有引起中国人的注意,甚至对之不屑一顾。林则徐是中国第一个重视近代报刊的人,由于条件所限,当时他还考虑不到办报,只是着手译报。1839年,身为两广总督的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不久,便开始安排对外报的翻译,并编辑成《澳门新闻纸》。之后,林则徐分门别类地把从外报翻译过来的材料编辑成《澳门月报》,以后《澳门月报》收在魏源编的《海国图志》里。林则徐从“了解夷情”“、以夷制夷”的观点出发,对外国报纸上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给予了充分的注意。随着通过翻译外报,对外国了解的加深,林则徐对译报工作的认识也在加深。他又组织力量翻译了《四洲志》(原书为英国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1836年出版)、《各国律例》(原书为瑞士谓达尔所著,1785年出版)和《华事夷言》,以后魏源的《海国图志》便是以《四洲志》为基础扩充重编的。魏源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的译报思想。作为林则徐的好友,魏源不负朋友的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著成了著名的《海国图志》一书,在该书中所提到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成为早期维新派的重要思想。林则徐、魏源两位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士,他们对西方的了解,无不是通过报纸这一近代传媒开始的,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先接受了报纸这个传播工具后才进而了解认识外国的。报纸这一媒介本身便有着特别的含义,因为它是舶来品,是伴随洋人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