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XX市XX县区太和镇人民政府李名发农业和农村发展目前已进入最好最快的时期。但是,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传统农业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谁来种田”的问题日益尖锐。为努力构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步发展的全新机制,我先后深入到XX县区太和镇的花贺村、谢埠村、胡进村、邱山村、新城村、柯畈村、新建村、子坛村部分农户家中,就目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太和镇资源、产权现状(一)太和镇基本概况太和镇现有国土面积84平方公里(镇区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160亩(其中水田面积33450亩,旱地面积7710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2.2%,山场面积4.2万亩;全镇下辖2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有170个自然湾、256个村民小组,11453户,总人口54460人(其中城镇人口8500多人,农业人口45960人),外出流动人口1.5万多人,人口密度为600多人/平方公里,占全区总人口的29.6%。2011年,全镇财政收入实现336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11元。(二)资源、产权现状及流转形式1、资源。太和镇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红薯,经济作物有苗木花卉、水果、莲籽,有猪、鸡、牛、鱼、鸭等-1的速度递增,2008年实现打工收入520万元。近几年,花贺村修建造价在30万元小别墅楼房有56幢,村民捐资150多万元修建村级水泥路2600米、改造当家塘12口。四是摸索出了产业化模式。花贺村的浙湖互爱彩叶花木场、柯畈村的伟业蔬菜园、谢埠村的杂交稻种子基地都是与农户采用“公司承包+反雇农民”参与生产模式。让农民接受企业现代经营理念和制度化管理方法,按照市场信息、经营战略、经营目标实施标准化生产。五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流转土地农民不付种地成本,不担第1页共4页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稳定获取土地出让金收入,更能从企业务工中获取劳务收入。如花贺村,没流转前农民种一亩田一年纯收入不过400元,流转后每亩流转地年平均租金360元。除此之外,花贺村一名50-70岁的农民还可以从花木场务工中得到一笔收入。一天劳动8小时,一月收入1000多元,一年至少3000元—5000元。据统计,2011年该场为花贺村在该场打工人员发放工资近800余万元。四、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认识上有偏差。一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认识不高,支持、引导、服务不够。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应由农户和业主自由协商;同时也担心引起新的矛盾,进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如子坛村7组,自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至今,由于各种错综复杂因素,一直没有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导致小组修路、挖塘等民生工程难以实施。二是农民观念陈旧,顾虑多,风险意识差。在现行的政策下,农民进行无代价生产经营的同时,还可享受国家的惠民补贴,导致农民固守家园、-3农民对土地投入。6、土地集中难连片。由于在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田地不断零分细划,特别是有的农户在心里上存在与承包大户对立等原因,导致流转不连片,给规模经营户的防虫治病、机械操作等社会化服务带来不便,以致规模经营达不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影响农户接包流转土地的积极性。7、种养大户偏少。农村缺少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致富带头人。真正懂经营、善管理、有带动作用的带头人少。也有的承包人受资金、技术等限制,扩大经营规模贷款难,购买先进的机械设备缺资金,现代的生产技术掌握不多,制度机制管理、科学管理也跟不上,限制了规模经营的进一步发展。8、集体资产难以盘活。村级集体尚有一部分资产,如矿山、闲臵校舍、提留地、水塘、林场等。目前,主要是采用低价租赁经营或闲臵,未能发挥集体资产的应有作用,更没有进行资源开发、资本积累、资产增值,村级集体经济成了难以长高的“小矮人”。五、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的建议第2页共4页1.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有关法律法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疑虑、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明晰产权归属。确权颁证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有效举措。对农村承包地,在坚持农村集体所有性质和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