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形成的过程课件$number{01}目•尿液形成概述•尿液形成的生理机制•尿液形成的调节机制•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相关指标•尿液形成异常及其原因•尿液形成的临床意义01尿液形成概述尿液形成的生理意义排泄废物尿液是人体代谢废物的主要排泄途径之一,通过尿液排出,可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代谢平衡。1调节水盐平衡2尿液的形成过程中,肾脏通过对血液的滤过和重吸收,调节了体内水盐平衡,维持了血液渗透压的稳定。3维持酸碱平衡尿液的形成过程中,肾脏通过对酸性代谢产物和碱性物质的排出,维持了血液酸碱平衡,保持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尿液形成的基本过程0102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的孔径较大,能够允许血浆中的水分、小分子物质和部分血细胞通过,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通过主动转运等方式将原尿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等有益物质重吸收回血液中,使得终尿量大大减少。030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肾小管分泌肾小管还能将一些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分泌进入尿液中,如肌酐、尿素等。肾脏通过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程度,控制尿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以适应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变化。02尿液形成的生理机制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膜肾小球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足细胞的足突构成。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滤过系数滤过系数与有效滤过压成正比,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成正比。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010203重吸收率重吸收方式影响因素肾小管重吸收率是指肾小管对全部滤过液中溶质的重吸收量占肾小球滤过量的百分比。被动重吸收和主动重吸收。重吸收率与肾小管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也受到代谢、激素等因素的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分泌机制分泌物质影响因素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机制包括水通道蛋白调节、离子通道调节等。肾小管和集合管可以分泌水、电解质、尿素、肌酐等物质。分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等。03尿液形成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在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交感神经会刺激肾血管收缩,从而降低血流量,实现尿流量的减少。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则是在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发挥作用,通过扩张肾血管来增加血流量,实现尿流量的增加。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它能够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降低尿流量。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主要作用于肾脏的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促进钠离子和钾离子的交换,增加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自身调节球-管平衡肾脏的自身调节机制之一是球-管平衡,它是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小管重吸收率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调节尿流量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浓缩与稀释肾脏通过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来调节尿流量,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在机体缺水时,肾脏会加强浓缩作用,减少尿流量;在机体水分过多时,肾脏会加强稀释作用,增加尿流量。04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相关指标尿量正常尿量正常成人尿量为1000-2000ml/24h,24h尿量超过2500ml为多尿,低于400ml/24h或每小时小于17ml为少尿,低于100ml/24h为无尿。影响因素尿量多少与饮水、食物、药物、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有关。临床意义多尿见于生理性多尿及病理性多尿,少尿和无尿见于生理性少尿及病理性少尿。尿比重影响因素尿比重与尿液的浓缩程度有关,浓缩的尿液比重高,稀释的尿液比重低。正常值成人随机尿比重一般为1.015-1.025,晨尿最高,一般大于1.020。临床意义尿比重升高见于急性肾炎、高热、脱水及糖尿病,尿比重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尿崩症。尿pH值正常值影响因素临床意义随机尿pH值为4.5-8.0,晨尿pH值多大于7。尿液的酸碱度与饮食及疾病有关,酸性饮食可使尿液呈酸性,而碱性饮食可使尿液呈碱性。尿液pH值降低见于酸中毒、高热、痛风、糖尿病及口服氯化铵、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尿液pH值升高见于碱中毒、输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等。尿蛋白正常值成人随机尿蛋白含量小于150mg/d或小于100mg/L,儿童小于25mg/d。影响因素生理性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