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审计范围与审计合约课件•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概述•审计合约签订前准备工作•现场实施阶段:确保按照合约执行•审计报告阶段:总结成果,提出建议•后续跟踪阶段:督促整改落实•案例分析:成功实现审计目标与范围案例分享contents目录01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概述审计目标定义与分类审计目标定义审计目标是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审计人员执行审计工作的目的和方向。审计目标通常包括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保护资产安全、确保合规性和提高效益等方面。审计目标分类审计目标可分为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和非财务报表审计目标。财务报表审计目标主要关注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合规性,非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则涉及企业运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审计范围确定原则及方法要点一要点二审计范围确定原则审计范围确定方法审计范围的确定应遵循风险导向原则、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风险导向原则要求关注高风险领域,重要性原则要求关注重要账户和交易,成本效益原则要求权衡审计成本与效益。审计范围确定方法包括初步业务活动、风险评估程序、制定审计计划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等。初步业务活动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等;风险评估程序包括了解内部控制、实施穿行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等;制定审计计划需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和审计程序;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则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等。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关系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相互关联审计目标是确定审计范围的基础,而审计范围是实现审计目标的保障。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根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确保审计工作能够全面覆盖被审计单位的重要领域和风险点。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需适应变化随着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审计人员应持续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最新动态,及时评估和调整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以确保审计工作始终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相适应。02审计合约签订前准备工作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010203被审计单位背景法律法规遵守情况内部控制体系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历史、组织架构、经营范围、业务规模及行业地位等。核实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包括财税政策、劳动法等。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健全,包括风险管理、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明确审计目的和重点审计目的明确审计的核心目的,如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或合规性审计等。审计重点根据审计目的,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确保审计资源的合理分配。评估风险并确定重要性水平风险评估识别被审计单位面临的各类风险,包括财务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等,并对其进行量化评估。重要性水平确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财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水平,为后续的实质性测试提供指导。03现场实施阶段:确保按照合约执行进驻现场并了解环境010203了解被审计单位基观察现场环境与被审计单位管理本情况层沟通包括被审计单位历史、组织结构、经营范围、财务状况等,以评估审计风险。实地查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仓库、办公地点等,了解其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情况。与管理层就审计目标、范围和时间安排等进行沟通,明确审计期望和要求。收集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测试收集审计资料按照审计计划要求,向被审计单位收集相关财务报表、会计账簿、凭证等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测试运用分析性程序,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进行初步分析,以识别异常交易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评估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制定具体方案,报请批准后执行制定具体审计方案报请批准执行审计方案根据初步分析性测试结果和内部控制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实质性测试方案。将审计方案提交给项目负责人或上级主管审批,确保方案符合审计目标和范围要求。按照批准的审计方案,实施具体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04审计报告阶段:总结成果,提出建议整理底稿,复核数据准确性底稿归档将审计过程中收集的所有底稿进行归档整理,确保底稿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数据复核对审计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