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教材分析】⒈教学目标:⑴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⑵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⑶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的含义。⒉教学重点:⑴对立的含义;⑵统一的情形;⑶对立与统一的关系。⒊教学难点:⑴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的关系;⑵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教学构思】⒈教学方法:⑴遵循认识秩序,从具体矛盾关系中概括出矛盾的含义,又在矛盾的含义的指导下去研究具体矛盾关系;⑵通过对矛盾的含义的分析与综合,上升到思维具体;⑶把问答讲评、朗读、思考、讨论、练习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用新颖的事例激发兴趣,设巧妙的问题启发思考,以实际的运用提高能力。⒉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电化教学工具的教学辅助作用,积极利用网络开发政治课程资源,努力提高教与学的效益。⒊教学理念:⑴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⑵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自主参与完成教学目标;⑶重视学法指导,训练和提高学生归纳、概括、比较、分析、评论等学科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程序】通过分析排球比赛中进攻与防守的关系,导出哲学上的矛盾概念和本节课的课题。引导学生对矛盾的含义进行逻辑分析:首先,指出矛盾是一种关系。其次,指出矛盾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分析矛盾的对立属性的含义,着重于让学生弄清哲学上所说的“对立”、“斗争”与日常生活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的关系。分析矛盾的统一属性的含义和情形,着重于让学生懂得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分析矛盾的对立属性与统一属性的关系,着重于通过具体、生动的现实事例让学生明白对立与统一的始终不可分割性及其现实指导意义。再次,指出矛盾作为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强调这里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二是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区分。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明确掌握矛盾概念要注意的几点。最后,通过具体运用,巩固、深化所学内容。【教学过程】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2003年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的一段比赛实况。中国女排以全胜战绩夺得世界冠军,拿到奥运会入场券,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排球也是我们中学生十分喜爱和熟悉的一项体育运动。这是最后一场比赛中国队对日本队的两个特写镜头,反映了排球比赛的什么技术动作?扣球和拦网。扣球在性质上属于什么?拦网呢?进攻与防守在性质和方向用心爱心专心上是什么关系?是相反的、相互排斥的关系。一场比赛能否只有进攻或者只有防守?二者只有相互联结在一起,才能组成一场比赛。可见,进攻与防守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结,既相反又相成,这种关系,哲学上称为矛盾。我们本节课就一起来探讨矛盾这个概念。教材对“矛盾”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呢?大家一起把矛盾的含义读一遍。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呢?理解和把握概念,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其含义作逻辑上的分析和综合。矛盾的含义从逻辑上分析有几层意思?从后向前看,矛盾含义的第一层意思是什么?矛盾是一种关系。矛盾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立和统一称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什么是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对立属性又可以叫做什么?今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美英联军与伊拉克军队之间展开的激烈战斗,属不属于哲学上所说的“对立”、“斗争”?我们经常从电视上看到有关巴以冲突的报道。巴以之间不断发生的流血冲突,属不属于哲学上所说的“对立”、“斗争”?那么能否反过来说,我们哲学上所说的“对立、斗争”,就等于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那种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对抗或者说矛盾双方的对立是否只能采取你死我活的对抗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