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什么是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要求学生能通过事例来理解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为什么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并能够用哲学道理说明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能力方面:通过理解“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的三条道理,体会思维逐步上升进行抽象的过程,进一步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通过了解什么叫“正确”什么叫“错误”,什么叫从实际出发,什么叫从主观出发,提高对比分析能力。觉悟方面:提高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教学重点1.是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此概念是理解本节基本观点的基础。2.用哲学原理说明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在教材谈的三点理由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教学难点辩证地把握实际,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只从个别事实、个别情况出发。●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对比和抽象概括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尽可能地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体会教材说明问题的逻辑顺序以及透过事例揭示深刻道理(教师加以点拨)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巩固知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我国古代有名的“相马”专家伯乐著有“相马经”,书中说:“良马额部隆起,像一种蜘蛛的曰角,四个蹄子犹如垒起的酒药饼。”有一天,他的儿子拿着经书,按照书讲的这些特征出去“相马”。(按图索骥)结果,他双手捧着一只癞蛤蟆兴冲冲地回家向父亲报告:“我也‘相’了一匹马,额头同书上说的差不多,只是四个蹄子不像垒起的酒药饼。”伯乐见了,哭笑不得,对儿子说:“你的这匹马太会跳了,大概驾驭不了啊!”(讲此故事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师:伯乐的儿子为什么会闹出把“癞蛤蟆”当“良马”的笑话呢?生:伯乐的儿子不顾实际情况,只是死搬教条。师:对,伯乐的儿子之所以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就在于他生吞活剥书本知识,唯书不唯实,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那么,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随即板书节题,框题)(讲授新课)第三节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板书)一、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板书)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就是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因此我们先来看什么是主观和客观。1.主观与客观的基本含义(板书)(请大家阅读教材第26页第三段)所谓主观就是意识、思想,如理论、观点、法规条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等等。客观即是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做到主观符合客观。那么,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呢?用心爱心专心2.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板书)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板书)请同学翻开课本第39页“阅读与思考”,阅读“脱贫之路”这篇文章(3~5分钟)思考①我国提出扶贫攻坚计划的依据是什么?②有关专家为什么按照三种情况提出三条脱贫路子?(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我国提出扶贫攻坚计划是从我国的贫困人口的状况及其变化的具体实际出发的。有关专家提出的三条脱贫路子,正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作为根本出发点的,我国贫困地区的差异很大,各地有各地的实际情况,针对文章中提到的三种情况,提出三条不同的脱贫路子就是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呢?3.为什么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板书)师:请大家浏览一下课文内容,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生:(学生很快找到“首先”“其次”和“再次”三个方面)师: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点(随即板书)(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板书)(多媒体显示)愚人集牛乳(佛经故事)曾有一人,因举办宴会要用很多牛奶。为此,此人思忖:“我若从今日便开始挤取牛奶,日积月攒,多日之后就会攒得很多,那时不仅多占器具,还有可能腐败变质。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牛奶继续留在牛肚子里,临到宴会时一并挤出。此计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