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3学时)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一、教学目标运用示意图解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四季、五带的形成。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规律三、教学方式启发讲述为主,探究为辅。原因: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实例启发可以降低难度,通过演示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背后的原因。四、教学流程课标要求教师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问题导入:一年中,太阳夏天离我们近,还是冬天离我们近?思考、回答承上启下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设问:如何描述四季?四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思考、讨论、回答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进入主题根据课题1:“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让学生汇报课题研究成果。学生代表发言,其他人补充、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探究精神根据上面的课题研究结果,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小结(见板书)讨论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间变化规律及时小结,突出重点用心爱心专心通过阅读中图版地图册第12页“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图”引导学生总结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图表,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读中图版地图册第12页“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图”分析、验证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图表,进一步验证规律,并且找出此图和上面示意图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和图图转换的能力小结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布置有关正午太阳高度角应用的实践活动内容。(如测量两栋楼房的间隔,测量家中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角度等等)及时小结,突出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太阳高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过渡:昼夜长短也是四季变化的一个表现方面。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图”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分析图表,探索规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小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时小结,突出重点用心爱心专心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分析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热量变化,引出四季更替及划分依据。读书、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呼应前面设问,突出重点播放“四季的景观变化”提问:四季的产生有什么意义?是否全球各地都有明显的四季?一般说来地球表面什么地方获得太阳热量较多,什么地方获得太阳热量较少?为什么?思考、回答承上启下引导学生读“五带的划分图”,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在空间上的变化。1.找出五带划分的界线。2.说出各带出现的现象。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提问:如果地球只有公转运动,还会产生这些现象吗?还有什么条件变化会导致这些现象出现变化?思考、讨论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再次强调对黄赤交角之一重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小结本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综合归纳能力。五、板书设计用心爱心专心用心爱心专心空间时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地球的公转轨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