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一、目的要求1.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二、内容分析这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加法概念。有理数的加法共用两个课时,下一课时重点讲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比正数加法的意义扩大了,这主要表现在异号数相加上。在小学,对应于异号数相加的应用问题是通过减法运算解决的。现在要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学生必须扩展对加法意义的认识。由上述分析可知,异号数相加是这一课时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数轴上,求两次连续位移的合成是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意义的良好模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运用一些求和的语言,例如“两次一共”,“两次运动的合成”,“等效”等来帮助学生扩展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要重视“互为相反数相加”这条性质,强调这一性质,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异号数相加的法则。本节练习以做整数加法题为主,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加法法则。以后各节再做些分数练习,但不宜过多。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互为相反数?2.在有理数范围内,你能找到一个数x使5+x=0吗?如果规定5+(-5)=0,是否合理?3.你认为3+(-4)应该等于多少才合理?注:后两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兴趣,学生可能会根据“相消”或“部分相消”等正、负数的意义,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回答正确或不正确都可由此引入新课。新课讲解:1.按教科书实例(1)、(2)、(3)、(4)、(5)、(6)进行讲解:讲解(1)、(2)时,要有意识地强调“两次一共”、“两次运动的和”等语句的意义。教科书中(l)、(2)两问,仍是用语言表达运动的方向。建议(1)、(2)讲完后,改变一下(1)、(2)的提问。如果向东运动用正数表示,向西运动用负数表示,则(l)、(2)可改变为(1)一质点在数轴上先运动+5米,再运动+3米,两次一共运动了多少米?(2)一质点在数轴上,先运动-5米,再运动-3米,两次一共运动了多少米?接着讲(3)~(6)时,提问都作相应的改变,例如(3)转变为:先运动5米,再运动-5米,两次一共运动了多少米?等。在讲(4)~(6)时,要注意用“相反数相加得0”的性质进行分析。例如,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抵消了向东走3米,实际上两次一共走了2米,表现在算式上是5+(-3)=2+{3+(-3)}=2+0=2。这就告诉学生:正数与负数相加时,可以互相抵消或一部分抵消。上述分析,对学生理解掌握异号数加法法则是有帮助的。2.按教科书总结(1)~(6),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3.讲解例题。补充:计算:(1)(-16)+(20);(2)(-5)+5;(3)-20+15;(4)50+(-70)。解:(l)(-16)+(-20)=-(16+20)=-36;(2)-5+5=0;(3)-20+15=20-15=5;(4)50+(-70)=-(70-50)=-20;课堂练习:例1,教科书第73页练习第1~3题。四、课外作业1.习题2.5A组第1~3题,B组第2题、3题选做。2.补充题: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两数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2)两数和一定大于两数绝对值的和;(3)两数和一定小于两数绝对值的和;(4)-1.9+(-9)+11=1;(5)-107+203+17+(-13)=100。(答案:各题全错。(1)、(2)、(3)题可举反例说明。)3.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授课教师:山西省太原市进山中学张立平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代数第一册(上)第67页-71页。一、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建立在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上。但是,它与小学的算术又有很大的区别,小学的加法运算不需要确定和的符号,运算单一,而有理数的加法,既要确定和的符号,又要计算和的绝对值。因此,有理数加法运算,在确定“和”的符号后,实质上是进行算术数的加减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的加减运算。由于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开始,因而它是时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减少两极分化、增强学生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节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