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复习总体把握(一)微观掌握上(教材基本点上):1、注意世界观、方法论、典型应用、反对错误倾向等的四统一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是“基本事实(典型应用,分引入材料和应用材料---基本结论(哲学概念和原理)---基本应用(方法论和具体应用)”,但是我们在做哲学题目时的顺序应该是先世界观和方法论等理论,后结合材料并反对错误做法。2、注意基本观点在课本典型应用的特点也就是“基本事实”上,注意大(国家革命和建设方面的典型事例:如基本路线、科学发展观、三个有利于等)与小(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如“教与学的矛盾,万有引力之于规律”)的两统一3、注意教材理论语言表述上的一级观点语言(黑体字)和二级论证语言(宋体字)部分以及三级材料语言的区分和答题时的具体使用(结合知识的宏观、中观和微观限制)(二)中观掌握上:(教材理论模块上)1、每部分的知识结构掌握上要注意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特别是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应用和贯彻2、要把握每部分主题内涵的理解、知识范围的界定、基本线索的掌握、核心知识小结。(辨证)唯物论部分:主题内涵:(什么存在着-----解决世界的本质的问题)课本范围: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节、第五课第一节(结合考试大纲的范围区分)基本线索-------物质(客观)与意识(主观)的辨证关系(与课本的课次和节次对应)核心知识小结--“四个一”和“两个二”一、“四个一”:一组核心概念---物质与意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反映和反作用)、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个根本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一拖二”: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一个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一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二、“两个二”(两对辨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性(一拖三:①世界物质性原理(自然界客观性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②物质决定意识与一切从实际出发③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和方法论)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唯物)辩证法部分:主题内涵:(怎样存在着—解决世界的状态问题)课本范围:第二、三、四课(结合考试大纲的范围区分)用心爱心专心基本线索:两个总特征(联系与发展)围绕一个核心(矛盾)、矛盾分析法(与课本的课次和节次对应)核心知识小结:三个“一”:一个核心和实质-----矛盾的观点;一个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个对子---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一个“二”: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两个“三”:1、“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三组相关理论”(围绕“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联系观:3主要个哲理: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联系的6种性质:普遍性----条件性;客观性----可变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发展观:6个主要哲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发展的原因、发展的状态、发展的趋势矛盾观:6个主要哲理: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辨证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另外:(新教材)辩证否定观原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另外:本部分特色:利用“五性”把握被部分有关原理A、普遍性。指它们的存在和适用范围具有无一例外的属性。如:运动、规律、矛盾、联系、发展等。B、客观性。指它们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改变或消灭它们。如:物质、规律、矛盾、联系等。C、具体性、条件性。如: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矛盾是双方的对立、依存和转化、事物之间的联系D、多样性与复杂性。如:物质、运动、联系、规律、矛盾的具体形式。E、可知性。指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认识世界上的事物及其属性、规律,并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