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三角形的高一、背景介绍及教学资料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之后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方面是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的画法,降低了学生对三角形高线的画法的难度.特别是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画法;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系统地理解三角形中这三种重要的线段,也有利于后续知识(特殊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系统学习.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有三角形的高的概念,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及直角三角形的三种高线的画法,三角形高线性质的应用等,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应用课.对三角形高的概念的理解是关键,它将直接影响到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的画法,以及三角形高的性质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经历折纸和画图等实践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2.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3.通过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树立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角形高的概念,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三条高,了解三角形三条高的位置会随着三角形的形状改变而改变.难点: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教学准备:一张锐角三角形纸片三角板量角器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设计说明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情景1.复习提问:通过复习,既巩固了学生已学的知识,也为新段吗?②请画出任一三角形的一条角平分线和一条中线,并说说它们有哪些性质?教师让个别学生回答性质,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说明.情景2.试一试:①已知:如图(甲)(乙)过点P作直线l的垂线.②如图,过△ABC的顶点A,你能画它对边BC的垂线吗?通过两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过一个已知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并总结画图的规律:一落,二靠,三画.③记②中的垂足为D,由线段AD提示本节课的课题:三角形的高.二、学习概念、探求规律1.做一做:你能利用折线的方法折出手中锐角三角形的高线吗?一共能折出几条?2.说一说,根据三角形高的特点,你能说说什么叫三角形的高?学生分小组折纸,讨论,让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得到概念.3.概念: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注意强调:课的引入做好铺垫.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回忆作法.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概念.通过强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将概念转化ACD甲乙①三角形有三条高②三角形的高也是一条线段.意义:如图,AH是△ABC的边BC上的高,则AH⊥BC,∠AHB=∠AHC=9004.合作学习:(同桌合作交流)(1)用三角尺分别画出图中锐角△ABC,直角△DEF,钝角△PQR的各边上的高.(2)观察你作的图形,比较三个三角形中三条高的位置,与三角形形状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画钝角三角形的高线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予以适当地点拨,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画法.(通过充分合作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归纳.)5.归纳高的特点: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垂足在相应顶点的对边上.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上的高分别与另一条直角边重合,垂足都为几何表达式,培养学生的几何语言,为解题提供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在画高时,结合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抓住要领“一落二靠三画”.让学生有充分时间进行画图,互相交流、帮助.若学生画钝角三角形的高时有困难,教师也可以示范.通过学生的充分交流,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高的特点,使知识系统化.是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夹钝角两边上的高都在三角形的外部,它们的垂足都在相应顶点的对边的延长线上.三、理清思路,体验转化1.例1,教材第12页设置两个问题:①已知AE是三角形角平分线,可以得到什么结论?②AD是三角形高,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③要求出∠DAE的大小,还需用到哪些已学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探讨,然后叫个别学生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并将产生的结论标在图形上,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解题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板书规范的解题步骤.2.想一想:例1除了一种解法外,还有其他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