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说课我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明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济南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第一课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吸收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第三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而本节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习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输血、献血做了铺垫。二.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㈠知识与技能⒈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各种成分的主要功能。⒉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使用显微镜的技能。⒊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说出血液中几种成分的含量正常值。㈡过程与方法⒈展示教材中的血常规化验单,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⒉通过教师演示,观察血液的组成,形象感知血液的组成。⒊通过分组观察活动,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感知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和在血液中的数量。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总结出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功能以及在血液中的正常值。并借助模型分组表演介绍。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⒈在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相互交流的精神。⒉培养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热情,提醒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三.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正常值。因为血细胞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血液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部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疾病密切相关,是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的基础。难点:血细胞的功能以及教会学生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因为血细胞对人体起作用的过程学生难以观察到,需要借助一些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学生看血常规化验单时,必须对各项目的正常值有准确的记忆,才能找出化验单中不正常的测量值,并且要对其综合分析,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1.教法学法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等经历,对血液有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对血液的成分、各种成分的功能又不了解,有着一定的神秘感,甚至恐惧感。因此要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设计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讨论质疑,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训练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五.教学活动设计:活动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⑴学生观看图片(医院抽血、验血和输血、血常规化验单、无偿献血证)教师:上述图片和什么有关?关于血液同学们并不陌生,那么,同学们对它知道多少?它对人体的健康有何重要意义?(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交流对血液的认识,了解人体血液的状态和颜色。患病时,医生往往通过血液检查来诊断疾病;受伤后,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及时输血又能挽救生命。)⑵出示课本P47血常规化验单: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位病人的血液化验单,这个病人的几项指标都正常吗?要弄清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注重结合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的发言中,可能出现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的引出相关科学知识。出示血常规化验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要了解了本节的知识就能看懂血常规化验单。活动2.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现象⑴出示加入抗凝剂的已分层的血液,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有什么现象?(指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血液是否分层了?分几层?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的比例如何?)⑵待学生充分讨论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教师分发的表格中)⑶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血液可能有几部分组成?为什么说血液是“流动的组织”?位置颜色约占血液总量上面部分浅黄色55%中间白色薄薄一层下面部分暗红色45%教师总结: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上面的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占血液容积的55﹪左右,是血浆。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是红细胞;在红细胞和血浆的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