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气候一、教师准备:1、教材相关知识:(1)已学知识: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过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分布图和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2)需要传授的新知识:我国气温和温度带,降水和干湿区,影响我国季风。2、要达成的目标(教学目标):(1)学会读图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2)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3)学会读图说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划分和分布及他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说出我国气候的两个特点。(5)学会分析各种类型的地图方式方法,包括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柱状图,温度带和干湿区图等。3、学生学习障碍(教学重难点):(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3).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4).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5).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采取的策略、活动和教具:策略活动:本节课围绕判读各种地图展开、读图、画图、记图。为增强趣味性设计多种活动,如分组讨论、做游戏、猜谜、竞赛等等方面的方法。教具: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地图挂图,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地图挂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地图挂图,多媒体填图游戏,学生自制地形图。说明:以前的教学目标多使用“了解”“知道”“理解”等词汇,但这些词的操作性不强,我们很难知道学生到底有没有“了解”“知道”和“理解”,所以在生本教学目标中我们将它变为可直接操作的“说出”“写出”“分析出”等词汇。二、学生前置作业: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前置作业(四课时)班级:小组:姓名:一、认真阅读课本28—41页所有内容(包括阅读和图标)。二、学法指导:(一)我国气温特征记忆歌诀领土面积广,南北跨度大;冬季温差显,北棉南穿夹;夏季普高温,南北差不大;青藏东秦淮,零度等线划;最寒在一月,高温七月夏。(二)我国雨带移动规律:五月抬头到南海,六月翩翩至江淮,七八匆匆至东北(华北),九月回头到南海,十月乘船归大海。(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的影响:春季最怕倒春寒,各种秧苗难保全,北方春旱难播种,南方伏旱插秧难,夏季台风多成灾,房屋倒塌粮减产,若遇寒潮霜冻早,庄稼未熟已枯干。三、先做先学第一课时(一)、阅读课本P28页图2—14“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填充图册P15第一题。(二)、阅读课本P29页图2—15“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填充图册P15第二题。(三)、阅读课本P31页图2—16“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完成填充图册P16第四题。第二课时(一)、阅读课本P31页图2—17“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填充图册P17第五题。(二)、阅读课本P28页图2—19“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完成填充图册P17第六题。第三课时生本教育必须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一)阅读课本P34页图2—21“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图”完成填充图册P18第七题。(二)影响我国的季风,阅读课本35-37页,完成下表:季风名称夏季风发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显著原因(三)自学P38—41“多特殊天气”。第四课时四、达标检测:、1、一人由银川外出开会,当到达目的地时,手里却提着许多一路上不得不脱下来的衣服。你认为此人行程的路线应该是:A、银川—北京B、银川—长春C、银川—兰州D、银川—海口2、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A、从西南向东北递减B、从东北三省向西南高原递减C、从南部低纬向北部高纬递减D、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3、银川市所在的地区属于:A、暖温带、半湿润区B、暖温带、半干旱区C、中温带、半干旱区D、中温带、干旱区4、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主要是因为我国:A、气侯复杂多样B、雨热同期C、地形复杂多样D、领土辽阔5、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是:A、寒潮B、伏旱C、台风D、洪涝和干旱6、2008年12月3日,入冬以来最强冷空气入侵我国大部。这次寒潮过程严重影响到宁夏各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宁夏的特殊天气或气象灾害除寒潮外,主要还有A.梅雨B.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