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学原理的心得,感想读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有感——师范二班徐娅10091510214最近应课堂要求,有幸拜读了《我的教育信条》一书。之前一直觉得读这种理论性的书一定很枯燥乏味,但细细读了一点,发现很多理论真的是很有道理的。我大概能理解他所要强调的内容:真正的教育,取决于儿童身处其中的那些社会情况的实际需要,对儿童各种能力的激发。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他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个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除教育者的努力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者而自己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以外,教育便变成外来的压力。这样的教育固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实在不能称为教育。因此,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变成偶然性,独断性的。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是的,对儿童的教育,不光是心理上的,还有社会上的,两者都不能缺,尤其对心理的教育,是基础,是关键。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儿童心理的教育。在此我想提及一下中国的教育。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便是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一味的看重升学率。也许我的看法过于片面,但是事实就是许多孩子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对自己不断地提出要求,就为了能够使得社会需要他,家庭满意他,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难免会活得很累,适得其反,没有将自己的潜力翻译成社会的对等物以服务于社会。反而导致许许多多令人悲惋叹息的结果。而这就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我们的开凿一条无阻碍的通道才可以不断地灌输知识。另外,社会学方面也是同等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即儿童逐步学得所处社会的行为规范的过程。儿童最终是要成长为社会的一员的,他的能力也得符合社会的需要才可以在社会之中立足。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文中说到:“我相信,一切第1页共4页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这就是说教育不是世外桃源里的孤芳自赏,也不是象牙塔里的闭门造车,它和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说明教育的个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个人,社会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有机体。杜威也非常强调教师对“改造社会”所起的作用,他认为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自己的“职业的尊严”,教师“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是两门很大的学科。在教育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即:让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学习,感悟,发挥自己的潜能。在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是一个主要场所。学校不应当是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而应该是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简化的社会生活。对此,我表示极大的认同。现代教育不应把学校作为一种单一的,脱离社会而存在的机构,而应该成为家庭生活的延伸,社会形态的雏形。在学校所学不应是为了将来的某些别的事而作准备,而应让所学成为生活经验的一部分,生活在当下,再用之未来。如此一说,许多我们平时对于学校的价值观就要发生彻底的改变。其中我最为欣赏的是: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加强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做出适当的反应。同时,考试不过是用来检验儿童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并表明他在哪种场合最能起作用和最能接受帮助。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