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专题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教案(1)新人教版近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节约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用3年左右时间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从目前资源需求情况来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能源和资源总需求将迅速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因此,要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如何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呢?根据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首先,提高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育人人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营造全民节约资源的良好环境。要将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同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在实践中推进这一基本国策。不仅要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而且要以此为依据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体现科学发展观、政绩观的指标体系,构建“绿色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实现“政绩指标”与“绿色指标”的统一,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的行为。其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变透支资源求发展的方式。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我们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必须把资源保护和节约放在首位,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辩证地认识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加大合理开发资源的力度,努力提高有效供给水平;要着力抓好节能、节材、节水工作,实现开源与节流的统一。第三,转换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模式,走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之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通过经济杠杆,推动节约资源,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要尽快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和推动结构升级,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合理的环境保护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针对进口多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而出口多为一般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产品,单位价值的进口与单位价值的出口消耗能源不同,所形成的国际间能源需求转移的实际情况,对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级产品出口加以控制。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在能源、交通、金融等行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力争用信息技术降低对能源的消耗。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这是摆脱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源的根本出路,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同时,要尽快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包括发展节时、节地、节水、节能型的农业制度与农业技术。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不仅要发展种植业,还应该发展林、牧、果、渔等,全面实施资源节约型农业。1第四,必须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