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学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学习目标1.利用相关示意图、教具、动画演示,解释昼夜更替现象。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理经度和地方时的关系。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含义。3.归纳地球上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偏转规律。二、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三、教学难点地方时四、教学方式探究法、演示法五、教学流程课标要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教师用投影展示昼夜现象示意图(侧视图)。学生描述昼夜现象: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圈)。形象地演示昼夜现象,为后续昼夜更替的学习奠定基础。提出问题: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简要分析。区分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教师利用动画或教具,演示地球自转现象。1.说出存在昼夜更替现象。2.结合生活实际,列举昼夜更替产生的自然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昼夜更替的理解。提出问题:昼夜更替的周期?说出答案。复习上节课的自转周期。假设:昼夜更替的周期过长,会有什么后果。小组讨论。开拓思维。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展示昼夜现象侧视图,在昼夜半球的同一纬线上分别标出A、B两地,提问:1.两地时间是否相同?2.两地谁先看到日出?思考回答,归纳结论。从昼夜现象,引入地方时的概念。用心爱心专心提出问题:列举生活中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的实例。举例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讲授时区划分标准及区时的含义。明确时区和区时的含义。解释易混淆的概念。解释北京时间。明确北京时间。明确北京时间和北京地方时的差别,明确北京时间的使用范围。补充: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教师展示P20图1-3-9,提问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规律。学生归纳。锻炼学生的读图,归纳总结能力。为后续大气运动、水体运动等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师总结。反馈练习。诊断学习效果。六、板书设计用心爱心专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昼夜现象昼夜更替意义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北半球南半球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