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目标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观察和思考,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重点、难点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它们各自的功能。2、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难点: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各腔室的厚薄以及瓣膜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它们各自的功能。2、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教学手段:1、购置新鲜的羊的心脏数个,其中一半保持完好,其余的解剖好,以备观察。另准备解剖盘,盛有水的烧杯,小漏斗。2、医用输液管、心脏结构模型、血液循环演示仪。3、印制观察记录单,便于课堂观察并记录结果。4、自制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观察思考,分析人体内血液循环流动离不开心脏的作用。问题情景创设,连通的两组输液管模拟封闭的循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肺循环: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结合观察提纲,观察动物心脏,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通过观察心脏各腔室的厚薄,来推测它们各自的功能。通过分析,作出推断血液在心脏的流向是:静脉、心房、心室、动脉。尝试通过对动物心脏注水,验证血管及与心脏各腔室的通连关系。同时发现新问题,瓣膜的存在及作用。观看演示对循环形成整体认识。分组以“旅游”的形式,展开游戏。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管道,怎样使其中的液体流动?提供观察材料,巡视指导科学的进行观察。巡视引导,指导学生总结整理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的感性认识,使其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血液循环演示仪,对血液循环形成初步认识。组织游戏,协助理顺循环路线和循环的意义。各条“旅游线路”,通过对“景点”和沿途发生的“主要事件”的介绍,认识了解循环路线和循环的意义。板书设计: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二、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肺循环:作业:1.下表是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和运动状态时,各器官的血流量数据。器官血流量(毫升/分)A状态B状态皮肤1900500骨骼肌125001200冠脉循环750250胸部750250腹腔器官6001400肾脏6001100其他器官400600请据上表回答有关问题:(1)表中为运动状态,依据是。(2)在下,心输出量较大,这说明。【答案】(1)状态A为运动状态,因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A状态下皮肤、骨骼肌、冠脉循环和胸部的血流量明显高于B状态,而腹腔和肾脏等其他器官血流量降低,这于运动时身体的需求是相适应的。(2)运动状态,说明运动促使心脏向全身输出的血量增加,以满足肌体运动的需要。2.甲状腺有很强的吸碘能力,用放射性碘注入肱静脉后,首先测到放射性碘的是()A.甲状腺静脉B.肺动脉C.肺静脉D.主动脉【答案】B3.下图为心脏每跳动一次所需时间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心脏每跳动一次的具体过程是:首先是两个心房,同时两个心室;接着两个心房,同时两个心室,然后全心。(2)心脏每跳动一次,心房、心室的舒张期比收缩期长,心房和心室共同舒张的时间约秒,这有利于和。【答案】(1)收缩舒张舒张收缩舒张。(2)0.4秒心脏得到充分休息血液充分汇流心脏。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