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说课稿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实践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教学理念。本课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自主探究搭建平台二、教学内容的分析以课标为指导,本课的教学内容为3个部分: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的意义,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教师把握两点:宏观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对于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微观上,提高消费者法律意识,是该课德育的落脚点之一。重点: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和维权途径是重点(对策:通过案例教学,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使课堂教学收到实效。)难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的意义是难点(对策:通过案例将问题具体化,让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从而化解难点。)三、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立课标:总目标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分目标是“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c(发展需求)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强烈渴望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依据课标和学生学情的分析,确立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2、能力目标:让学生懂得维护合法权益不仅对消费者本人有益,也有利于市场经济规范、有序的运行。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作为消费者的权利意识,提高学生学法、懂法、用法自觉性。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问题法用心爱心专心学情:a(生活实际)在媒体、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具体的消费者权益的案例,进行过简单思考。b(认知实际)初中对这个知识有所学习,但只停留在知识记忆的层面高中学生具备一定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分析处理信息、探索研究的能力,不但要掌握知识是什么,而且还要学以致用,指导实践。思维上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分析经济现象背后的理论依据时,有一定难度,需教师恰当引导。【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对案例的深度挖掘和老师精当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合作探究是本课的突出特点。整节课仅用一个小品和三个案例。其中,小品作为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三个案例在课堂中被多次使用、层层挖掘。在老师的问题引领下,三个部分的学习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于合作中获知,讨论中产生思想碰撞,探究中解决问题,螺旋式地实现能力和觉悟的提高。(一)小品引入——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导入】小品《太厚大酒楼》以一家三口“五一”旅游过程中的酒楼吃饭经历为题材,以幽默、夸张的方式,将价格过高、强买强卖等现象浓缩在一起,体现了消费者的多个权利受到侵害。(整个小品幽默中充满着智慧,例如:存在歧义的菜名“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对联改写不仅前后对应,而且点出主题)【设计意图】小品在一上课就紧紧抓住了学生,并且为引出课题,埋下了伏笔。【问题1】小品中“太厚大酒楼”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哪些合法权利?【教师】总结: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尊重权、获得消费知识权、监督权等。(二)案例的首次呈现——完成教学内容1材料1变相收取开瓶费(酒店在没有任何说明的情况下,主动为顾客开启瓶盖,并收取高昂开瓶费。)【问题2】“变相收取开瓶费”侵害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材料2中国进入汽车召回时代【问题3】“汽车召回”体现了对消费者哪些权利的尊重?材料3宜家小票中文化(图片,视频)(出示英文小品请同学辨认,播放视频:消费者对英文小票所持的态度,宜家总裁的承诺)为什么选择这三个材料,主要有两个原因。【设计意图】1、三则材料都源于现实生活,体现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教学理念。2、三则材料各有特点:材料1体现多个权利受侵害,有代表性;材料2是商家尊重消费者权利的正面体现;材料3宜家承诺小票中文化,体现消费者的维权行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