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第二课时)【知识回顾】1、给我们平时常吃的食物找“家”:米饭、白菜、牛肉、猪油、鲜奶、玉米、鸡蛋、色拉油、柑橘。主要含蛋白质的有;主要含糖类的有;主要含脂肪的有;主要含维生素的有。2、“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糖类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我们平常吃的米面都含有较多的,属于糖类。我们可以用碘液去检验米面中所含的这类物质,因为这类物质遇到碘液(原来是红色),会变成。3、小明吃西瓜时不小心将种子咽下去了.这粒种子在小明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记.它先遇到了像轧钢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被压得粉身碎骨;然后咯噔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又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走出迷宫又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又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在小明上厕所时离开了小明。(1)、“轧钢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是指小明身体上什么器官?(2)、“万丈深渊”是指,“酸雨”是“万丈深渊”分泌的。(3)、“迷宫”是指。(4)、以上的器官都是消化系统中的一类,叫做,除此之外,消化系统还包括另一类,叫做。(5)、这粒种子是幸运的,因为他周游小明的消化器官,却没有“粉身碎骨”,小明没有从这粒种子中获得营养物质,是因为小明没有把这粒种子先进行。【引入】有的人喝酒,很快(5分钟)就被胃吸收进入血液,然后到达面部毛细血管中,脸开始变红…….,那是因为酒精属于小分子物质,不需要消化。而米饭中含的是淀粉,它是大分子物质,是不能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它必须经过消化,由大分子物质一直变到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才可以被吸收。【问题提出与解决】问题一、酶的作用1、食物中的淀粉、、是大分子物质,不能被身体直接吸收,必须进过消化,由大分子物质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被消化道吸收,而食物的消化与消化液中的酶有密切的关系。2、酶是什么?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物质,又叫。3、酶的作用?请同学们观察课本p28页的“酶的作用示意图”,思考:酶和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剪刀有何相似之处?物质物质问题二、口腔内的消化1、刚吃馒头时,甜吗?。细细嚼嚼后,能不能感到甜?有新物质产生吗?2、思考:是什么使淀粉变成了有甜味的糖?你的假设是:3、我们来设计实验探究口腔内的消化:请先思考以下问题:(1)、唾液中含有,对食物中的淀粉有消化作用。我们是如何检测食物中的淀粉成分的:淀粉遇碘液会变成色。(2)、实验设计时要进行对照实验,除实验的不同之外,其他因素要相同。(3)、收集唾液之前为什么要漱口?(4)、口腔温度与实验条件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实验时容器温度最好保持在℃。(5)、设计实验记录表格:现象材料实验后加碘液检测现象结论实验组淀粉液+唾液是唾液中的对有消化做用,变成新的物质(具有甜味的糖)。对照组()+()4、思考:我们咀嚼食物,能在口腔中把所有的淀粉变成麦芽糖吗?问题三、其他食物的消化:1、淀粉最终消化成是什么成分,才能够被消化道吸收?2、人体中主要消化淀粉的是消化道的那个器官内?3、蛋白质、脂肪的消化呢?4、请认真完成阅读课本p29,完成下表,并讨论。消化场所食物的消化时营养物质的变化口腔:消化液中含:部分淀粉被消化成胃:消化液(胃液)中含部分蛋白质被消化成小肠:消化液为和,含有多种分解蛋白质、脂肪、糖类的酶。蛋白质脂肪+淀粉5、水、维生素、无机盐需要消化吗?为什么?问题四、消化的类型1、食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之下逐步分解的消化,被我们成为消化。食物由大分子变成小分子的过程。2、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咀嚼和搅拌的过程叫做消化,咀嚼时,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食物被搅拌时,可以与消化液充分接触。3、“细细咀嚼”与“狼吞虎咽”两种进食方式,你认为那种更好?请说明理由。【小结】今天的生物课,你学到了什么?9.2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消化和吸收》这一内容是全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难点。本节课在学生已经了解了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那么接下来要掌握的便是食物在哪里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是怎样消化的?1、知识目标:1.1、会描述人的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