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知识体系——定内容核心素养——定能力政治认同认同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宗教,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法治意识遵守民族区域自治法,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公共参与青少年学生作为公民应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复习集成块一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原则民族平等[2]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3]含义各民族一律平等,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原因在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3)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认真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5)每个公民要十分珍惜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同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地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内容自治地方[4]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机关[5]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自治权[6]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原因必然性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4.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政策的关系基本原则基本政策区别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联系①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实行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础和理论依据;而我国的民族政策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对基本原则的落实;②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维护国家主权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实现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1]巧记:凡是涉及权利平等、反对民族歧视的,体现民族平等原则;凡是强调民族关系和谐的,体现民族团结原则;凡是强调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的,体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2]注意:民族平等是一个原则,并不意味着现在已经完全实现了民族平等;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并不意味着各民族之间的发展程度是一样的;民族平等不仅指政治方面的平等,还包括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民族平等并不仅指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还包括依法平等地履行义务[3]注意:各民族共同繁荣并不意味着各民族同步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不仅指各民族经济共同繁荣,还包括政治、文化共同繁荣[4]注意:①民族自治地方设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而不是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也不是各民族聚居的地方,更不是设立在某一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②自治地方不包括民族乡;③自治地方一方面是国家统一领导的地方行政区域,另一方面又是国家统一领导下享有自治权的地方。[5]注意:①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既...